涂爾幹「社會學方法論」一、二、五章之摘要與心得
M09709022 陳昭君
第一章什麼是一個社會現象
1.涂爾幹認為「社會現象存在於個人之外的行為、思想、感覺,以一種『強制
力』施行於個人。
」這說明了社會現象的特性是外在的、具強制力的。
2.涂爾幹強調「社會現象是外在於個人意識的」、以及「在社會中存有著一種
確定的團體現象,這就是社會現象。
」這說明了個人意識與團體集體意識是不相同的,只有在團體中才能找到社會現象,無法在個人特徵中找到。
3.涂爾幹舉出社會現象的兩大基本內涵「存在狀態」與「動作狀態」,前者指
的是外貌、形態的現象;後者指的是思想、行為與感覺。
基於以上的論點,涂爾幹為社會現象下了個定義:「凡百『動作狀態』,有定或無定,是由外界的強制力而使個人感受的;又或一種強制力,普遍地存在於團體間,且有他固有的存在性,壓迫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叫做社會現象。
」由以上可得知,社會現象是一種外在於個人意識,無法以個人內心想法表達與發現的;而且常具有強制力,讓人不知不覺接受,唯有在反抗時才感受到其壓迫性,例如法律與條規;並且只有在團體間才能被發現,它是一個集合體、是一種集合行為,如共產主義。
第二章關於觀察社會現象的條例
1.涂爾幹認為,觀察社會現象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把社會現象,當作是一件
事看。
」這意謂著社會現象是外在的,我們只要觀察它所具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象即可。
2.涂爾幹認為,「社會現象之所以表現,是在個人良知以外的,想要考究它,
只須觀察外事外物,並無須考察內事。
」、以及「當科學之起首時,就應該在那事物的『外形』裏,找出它基本定義之物質來。
」這說明了個人無法以主觀意識去臆測社會現象,只能將其當作是與己無關的外物,客觀的從見得著的「外形」加以考察。
3.涂爾幹認為,「科學,要成為客觀的研究,它之起首,不是用我們無科學組
織的『概念』,而是要借『感覺』。
」這說明了社會現象必須客觀的去研究,免除具主觀意識的「概念」,親自用「感覺」來觀察與分辨事物。
由以上可得知,由於社會現象是外在於個人意識的,因此任何主觀的意念(notions)、成見(pre′notion)、概念(concept)都是不真實的,社會現象是無法憑個人經驗與想像得知的,必須「客觀的」把它當作「一件事」來看,並且用感官或知覺去體會,進而發現普遍原則。
第五章關於解釋社會現象的條例
1.涂爾幹認為,「當我們解釋社會現象時,就要分別考求社會現象之所從出的
真確『原因』,和社會現象之所以存在的『機能』。
」如處理犯罪而產生刑罰,犯罪是原因,形罰是一種事實,而形罰處罰犯罪者則是一種機能。
2.涂爾幹提出,「社會現象既是由個人身外的勢力從外面以壓迫個人,則社會
現象自然不同於個人現象,而社會學也當然不是心理學的歸結」、「社會現象確定的原因,是應該在那以往的社會現象裏找出來,而不能在個人心境上找得出來的。
」這說明了用心理學的方法解釋社會現象是行不通的,要解釋社會現象,只有從社會的本身下手。
3.涂爾幹強調,「社會既是由各個體所組成的合體,有它固有的特性,則它自
不同於未經組合之個體。
」、「社會現象之原因,不是在那所組織集合體之各分子裏,而是在那已經組織成了之集合體裏。
」這意謂著集合體(群眾)的表現、情緒與趨向之彰顯,並非是個體的心理狀態,而是來自整體的集合現象,所以必須從團體中考察與解釋社會現象。
4.涂爾幹認為,「要考察所以組成社會之最初的物質根源,還應該考求於所以
組成『社會環境』的內象裏。
」即社會現象必須從「普遍的社會環境」中找尋,其受「特別環境」之影響而變易。
基於以上論點可得知,涂爾幹認為「心理學」無法明確解釋社會現象,必須從外在的「社會環境」中著手,觀察集合現象,並且排除採用「因果關係」的推想,利用「歷史的比較方法」,比較不同社會或同社會在不同時期的差異,重點
在於解釋時間因素。
此外,也可利用「民族學的比較方法」,比較不同地區的差異,重點在於解釋空間因素。
讀了社會學方法論這幾章內容之後,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涂爾幹抱持著「實證主義」的思想,對於社會現象的定義、觀察社會現象的原則與解釋社會現象的原則等,皆擺脫個人主觀意識,以客觀的科學方法進行。
這也提供了我另一種思維,在於研究社會現象時,應抱持價值中立、客觀的態度,把社會現象當作「一件事」來觀察,並且採用「比較」的方法來解釋社會現象,進而發展出普遍原則來。
然而,在做任何研究時,要保持完全客觀的態度是有一定難度的,難免會參雜個人的主觀意識,我想這個難題就是研究者必須努力克服,以期完成一份真實的、具有價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