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立宪
文化:归零心态
• 日本的历史并并不算长,日本人有一种可以将本民族行将枯朽的文化、 日本人有一种可以将本民族行将枯朽的文化、 日本人有一种可以将本民族行将枯朽的文化 制度等暂时尘封甚至丢弃, 制度等暂时尘封甚至丢弃,以期可以更好地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看 齐的心态。无论是唐时期的日本遣唐使,还是明治时代的留学潮, 齐的心态。无论是唐时期的日本遣唐使,还是明治时代的留学潮,都 是这种放下包袱,紧盯潮流的学习思想的体现。 是这种放下包袱,紧盯潮流的学习思想的体现。 •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书籍,应该是战后日本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 的百年史》,书中提到,明治时代的学习西方,也曾引起日本国民的 恐慌和担忧,害怕失去固有的传统,出现道德上的混乱,文化上的殖 民。但是有识之士能够破除这些桎梏,创造性地提出“日本的精神, 西方的学识”,以应对汹涌而来的西风欧雨。作者总结说:文明本来 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单独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 不同于洋务运动只学习科技的歧路,也不同于戊戌变法画龙不画骨的 窘境,明治维新从一开始便有了了从政治和体制上也要向最先进看齐 的决心,于是才能从容不迫、步步为营地学习德国的政体,并赋以自 身的特点,并最终成为亚洲最强国。”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总编辑 卫建民
晚清立宪
1、立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 2、立宪过程 3、新政的评价
立宪原因
• 清末立宪的初始想法,最早可追溯至林则徐、 魏源等人,而在百日维新时达到一定高度。清 政府体制的落后是立宪的根本原因。 • 而1904年的日俄战争和1905年的的俄国革命对 中国的立宪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 对满人统治的不满,是国人,尤其是革命党人 反对清廷的重要原因。 • 同时,自兴中会成立以来,各地武装暴动层出 不穷,这也迫使清廷开始考虑立宪,以期缓解 国内矛盾。
立宪过程
• 体制改革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牵涉到所 有官员和集团的利益,阻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各部大员;二是各部司员;三是满员。 成立责任内阁的草案传出以后,斗争立即 趋于激烈。亲贵借立宪之名,行中央集权 之实,以排斥汉人势力;汉族大员则谋乘 机打破满人政治上的优势。
立宪过程
• “组织内阁”,即史上著名的“皇族内 阁”。旧设内阁、军机处等机构一并裁汰, 并将原有的十一个部调整为十部:即外交 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 军部、司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 部。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到“约束君 权”、“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和“保障一 定的人民权利”
立宪过程
• 首先,顽固派肯定并不积极,并且想方设法维 护自己已有的利益,甚至伺机寻求更大的好处。 • 清廷在立宪问题上,坚持以九年为预备立宪期。 对于九年预宪期,立宪派对清廷这种拖延的做 法表示强烈不满,他们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请愿, 要求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 然而,革命派则更为激进,他不仅对“预备立 宪”,对“君主宪制”更是不满,他们到处策 划暴力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暴动爆发。 清廷也就再也没有时间进行改革的实验了。
新政的评价
• 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清末新政由一批曾经 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的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 革。在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背后有着两个原因: • 一、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使当局者认识到无法再照旧统治下 去。为了改变自身顽固守旧的形象,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 自戊戌政变以后,顽固派把持着中央政权,清政府的守旧行 为引起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不满和反对。革命派坚定地站在清 廷的对立面,立志“驱除鞑虏,回复中华”,而立宪派,无 论温和或激进,无论体制内外,都从希望走向失望,大多坐 看清廷走向灭亡。 • 另外,新政的举措也是为了缓解西方列强的压力。“中国须 将旧政府大臣更换,另选大臣,立一新政府,各国方能议 和。”
立宪过程
• 1、1905年,五大臣考察宪政,得出结论,宪政的好处 是“皇位永固、外环减轻、内乱可弭” • 2、1906年9月颁布改革官制上谕,仿照日本的改革。出 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人在《奏请改定全国官制 以为立宪预备折》中,援引日本的先例,认为: “日本之实施宪法在明治二十三年,而先于明治七年, 明治十八年两次大改官制,论者谓其宪法之推行有效, 实由官制之预备得宜。诚以未改官制以前,任人而不任 法,
新政的评价
• 二、清政府自身也有振作图强的意愿。吴永的《庚子西狩 丛谈》里有,慈禧太后说:“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 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 腔心事,更向何处诉说呢?”,“自强雪耻”是清末新政的 一个根本内在动因。但是,积重难返,清廷被动的改革已经 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
•
新政的评价
• 御史欧家廉的几句话“易私塾门榜即为学 堂,改亲兵衣饰即为巡警,建一二洋式衙门, 用一二留学生,即是崇奉西方”,来说明新政 的有名无实,固然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 况,但不是新政的全部。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果 实质 革命运动高涨, 革命运动高涨,清统治危机加重 遏止革命,摆脱危机, 遏止革命,摆脱危机,维护统治 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 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 矛盾加剧, 矛盾加剧,但有利于近代化 维护清反动统治的一次政策调整
• 另外,也还有多种势力在促动了改革。一西方列强,有“英、 日劝行新政”之说。二是地方督抚和绅民。三是驻外使臣。
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 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清政府本想借此实现 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 它推行新式教育,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 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国内的新式学堂中还 是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 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 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 全国范围内的编练新军,原本是以此来弹压 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各省以 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绝大多数成为王朝的 “叛兵”。 •
新政的评价
•
奖励实业,想借此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 致了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 突越来越大。……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王朝预想 的反面。虽然历史的效果往往不以人们的动机为 转移,但新政的内容有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要 求,即便它有着取悦列强、拉拢立宪派、打击革 命派,欺骗、拂逆舆情的一面。 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 化;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军制改革,推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法律改革, 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奖励实业,则直接 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
预备立宪
目的 经过 结果 借立宪之名, 借立宪之名,维护清的统治 五大臣出洋、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 五大臣出洋、钦定宪法大纲、 阁出台 一场骗局、 一场骗局、清空前孤立
推动力量 立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