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共11张PPT)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共11张PPT)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一、背景; 1.新政后革命蜂拥,资立宪派的活动 2.“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 )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汉族官僚反对)
新政
(人民反对)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同点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 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 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 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 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 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 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 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 封建经济的基础。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1905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6)
——有名无实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4.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孙 以垂于无穷”——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1905)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 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