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赏识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探讨赏识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探讨赏识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摘要】赏识教育超越了功利教育只关注结果的局限,它更关注中职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中职学生快乐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让中职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学习爱的能力,让中职学生学会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

赏识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为中职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赏识教育中职生教育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重任,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对提高全民族的劳动素质、缓解国家就业压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800余万人,2008年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

言及中职生教育,大多数家长烦,学校难,没有几个教师对此不头痛。

“实在太难教育!”是职校老师内心深切的感受和共识。

当前中职生教育面临的难题値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一、对中职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大多数中职生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接受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人才观念“学而优则仕”、“分数成人”、“文凭情结”的作祟,学生整日生活在教师和家长“涛声依旧”“山重水复”唠叨与喝斥的氛围中。

心理上经受过沉重的打击,家庭对他们感到失望。

考试成绩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成才就业的心态受到扭曲。

加之社会对中职存在偏见,职业教育一
直不被看好,被视为“二等教育”或“三等教育”,部分学生选读中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灵上或多或少存在阴影,就很难有学习的热情,精神萎靡不振,有混日子心理,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

中职学生难教育是教育的尴尬,更是对教育者能力的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是大多数中职生人生中接受学校教育、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劳动技能的“末班车”,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可能导致终生的遗憾。

因此,中职生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求解中职生教育难题,既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切实的教育方式。

而对中职生进行赏识教育正是解决这教育难题的良方。

实施课堂教学要走出传统普通教育的误区,中职教育不应为初中基础教育“补课”.要突出职教特色以技能为本位,重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书包变成工具箱,把教室变成车间”,创设学生动手机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要根据学生学习起点相对较低的现状,全面分析教情学情,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备透学生,从实际出发把握“适度”原则,对中职生实施因材施教。

可见要达到此目的,对中职生进行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什么是赏识教育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赏识教育,英文appreciationeducation,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
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所谓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又叫激励教育)是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中职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中职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中职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中职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善于引导、先扬后抑,使其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醒悟,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要求进步的愿望的一种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所犯的错误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不问任何情由,不给犯错的中职学生申辩机会。

有时甚至用中职学生的某些缺点、错误掩盖、抹杀中职学生的优点、长处。

专家周弘认为:“赏识教育是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家长快乐地教、孩子幸福地学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简单地说,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它是一种没有功利,不求回报的爱;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一种永远坚信孩子‘行’的信念!”
三、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第一:期望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赏识教育所倡导的以欣赏、充满期待和耐心等待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成长,实际就是这个心理学效应的体现。

第二:需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在试图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绝大多数都能满足,第三层次即爱和自尊只要家庭背景正常,一般也会得到满足。

从第四个层次开始,在学校教育的成功只属于少数人的潜规则下,中职学生的自尊需要慢慢被中职教师和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高期望给遮蔽或忽视了。

一般来说,中职学校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如果中职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尽量满足中职学生爱和自尊的需要,弥补中职学校爱和自尊给予的缺失,使每一个中职学生找到归属感,使他们感到被老师、同学和父母等所接纳,被班级、学校和家庭所认可,激发他们成为一名重要的好成员,就能为其正确地“实现自我”奠定基础。

四:中职老师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当前,赏识教育已成为很多中职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

在平时的工作中,中职老师通过对中职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赏识,不仅能够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让中职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成长进步。

首先,中职老师应当本着真诚的态度赏识中职学生。

在中职老师能够与学生们和谐而融洽相处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发现每一个中职学生的“闪光点”,有的中职学生也许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其一直在努力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老师应当适时地对中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给以鼓励。

其次,中职老师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赏识中职学生。

对于广大的中职老师来说,一定要通过对赏识教育的灵活把握,对中职学生永不服输、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认真引导,真正把中职学生对于生活、对于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中职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要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而且,要在为人处事、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锤炼与塑造。

最后,中职老师应当营造更多的氛围赏识中职学生。

良好的氛围,是促使中职学生成长进步最为重要的基石,在一个大家齐头并进、共同努力的大环境当中,想必,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职学生,虽然大家会感受到身上的压力,同时,也往往会在这种压力的驱动之下,为了更好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当然,作为中职老师来说,要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中职学
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

为了更充分、有效的进行赏识教育,中职老师有必要了解这些误区并走出这些误区:
第一:走出“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误区
赏识中职学生就要对中职学生良好的言行给予赞美、鼓励,但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

针对学生言行的不当或错误,中职老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

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包括对中职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的信任。

第二:走出“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也必然优秀”的误区
这种误区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会给成绩优异的中职学生罩上过多美丽的光环,有可能助长他们潜在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受到抑制时往往会衍生出一些心理问题。

同时,持这种观念的中职老师在只看到成绩优秀中职学生的优点而忽略其缺点的同时,也常常忽视其他中职学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从而对这部分中职学生的良好表现往往视而不见,其结果是导致“优生”不优,“差生”更差。

第三:走出“把中职学生与中职学生相比进行表扬”的误区
“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称赞、表扬、赏识中职学生时,有些中职老师常把两中职学生对比,进而对优异者加以赞美,认为这样有助于中职学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世界的“惟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就学习而言,也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每个学生的大脑如同他的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


此,表扬中职学生时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使每个中职学生能够发现和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树立自信,从而不断地前进。

总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具体的,要具体问题分析。

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教育方式,中职老师都要记住以赏识的眼光看待中职学生,多称赞、及时称赞、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才用非常慎重的方式,要使得批评方式艺术化。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功效,掌握好赏识的艺术,使它真正成为中职学生心灵上的阳光。

参考文献
[1] 刘畅.赏识:决定孩子命运的教育方法[m].
[2] 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
[3]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等主编:《现代教育学》.
[4]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