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
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②文章第①段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的例子,引出论题“清流”;然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清流生活的益处;接着用“正本清源”“胸怀大志”“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这三点论证了________;最后总结全文。
(3)如果要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加上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A.年轻时的左拉很穷,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就会高兴得像过节。
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B.袁枚有诗曰:“静里工夫见性灵,井无人汲夜泉生。
蛛丝一缕分明在,不是闲身看不清。
”C.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
D.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的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
【答案】(1)我们要做清流之人。
(或:我们要过清流生活)(2)举例论证;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或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生活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怎样才能成为清流之人(3)D【解析】【分析】(1)本文没有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但依据文章的标题“做一股‘清流’”和各语段具体论述的内容“‘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清流生活,既是十种人生态废,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等可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做“清流”之人。
(2)①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依次列举了古今的周敦颐、王冕、彭德怀、张爱萍等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这一分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深入浅出。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②文章第一段列举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例子,引出论题“清流”;然后从“‘清流’是一种人生态度,”“‘清流’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清流生活的益处;接着用“正本清源”“胸怀大志”“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这三点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清流之人”;最后总结全文。
据此填写作答。
(3)文章第⑥段横线处所选择的事例应该能表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感,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这一特点。
A项“左拉”事例阐述的是贫穷磨炼人的意志;B项,袁枚的诗句,强调的是“静”“闲”在文学创作上的作用。
C项,孙子事例阐述的是“人要相信自己”。
这几个事例都不能体现其观点。
D项,“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的事例能有力地论证“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这一观点。
所以答案为D。
故答案为:⑴我们要做清流之人。
(或:我们要过清流生活)⑵举例论证;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或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清流生活是一种人生价值;清流生活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怎样才能成为清流之人⑶ D【点评】⑴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句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通过寻找关键句进行概括即可。
一般在句首和句尾,但有时也需要进行概括才能得到。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和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一定的议论文基础常识,然后结合内容关键词、句进行表达。
⑶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补写能力。
解答时需要结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选择最具典型性的事例。
2.议论性文体阅读学生的精神叶圣陶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
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
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
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
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
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
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
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
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
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
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
改造社会也是一样。
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
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
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
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
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
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选自《叶圣陶集》)(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2)请说出选文第①段句子中划线词语“这”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做合适?为什么?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
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
(意思对即可。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
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论述的话题。
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综合整个文章特别是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
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学生的精神”前加上主语“学生及一般教员”,即是选文的论点。
(2)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
“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
(3)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
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