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①人生需要参照系。

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②《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③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④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⑤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⑥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⑦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

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

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业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

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⑧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选自2018年7月2日《人民日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答案】(1)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2)举例论证。

列举现实中“有的人”吃不得苦、经不住夸、沉不住气的现象,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首先提出“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的观点;然后列举牛顿、李可染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的结论。

(4)能。

因为邹忌觉得自己比徐公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处于心灵的“井口”,而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

【解析】【分析】(1)本文前两段由《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引出中心论点: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2)细读第四段可知,本段列举了吃不得苦的人,经不过夸的人,沉不住气的人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是为具体有力的证明本段首句: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3)细读第五段可知,第一句先提出本段观点: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然后列举牛顿、李可染的事例论证观点,属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根据自己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理解可知,邹忌觉得自己比徐公美,所以看不到真相,其实此时他就处于心灵的井口当中。

而齐威王看到自身在治理国家上存在的弊端,也是处于井口当中。

由此可见,邹忌的事例可以论证本文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

故答案为:⑴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⑵举例论证。

列举现实中“有的人”吃不得苦、经不住夸、沉不住气的现象,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⑶首先提出“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的观点;然后列举牛顿、李可染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的结论。

⑷能。

因为邹忌觉得自己比徐公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处于心灵的“井口”,而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对中心论点的理解方法,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找准关键语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对文段要正确的辨析理解,正确的判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思路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细读文段,理清层次,理解思路,根据对层次的理解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论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注意对材料论据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幸福源于奋斗①在我国建设史上,红旗渠的开凿历程可谓荡气回肠。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10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回望这段历史,最启人深思的,当是幸福源于奋斗这一朴素逻辑。

②“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冠军荣光背后,是一群中国技术工人在赛场外的反复操作;世乒赛男团九连冠的历史纪录,源自国手们日常的“魔鬼训练”。

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③然而,在奋斗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诱惑。

现实中,一些人没有真正领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常因汗水太过咸苦、耐不住拼搏的寂寞,转而寻找“终南捷径”,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

有的人违背公序良俗,以出格之举博取眼球;有的人无视市场规则,凡事唯利是图;甚至有人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

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④马克思曾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奋斗,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奋斗是长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可以是奋斗自身。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接续奋斗。

奋斗之旅往往荆棘丛生,而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⑤幸福难以触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

奋斗也是如此。

西晋时期的左思为了写作《三都赋》,可说是十年磨一剑。

在这期间,他闭门谢客,无论是家门口、庭院中还是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随时想出一句,就马上记录下来。

靠着日拱一卒的韧性,左思凭借个人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

每个人所处的境遇和环境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

⑥有人说,对庄稼而言,“最好的肥料是农夫的影子”。

嗅闻幸福的芳香、采撷幸福的果实,非付出一番艰辛不可。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葆有“莫向光阴惰寸功”的精气神,我们就一定能攀过奋斗的阶梯,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2018-6-7《人民论坛》)(1)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然后,最后,(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答案】(1)幸福源于奋斗。

( 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①由开凿红旗渠的例子引出论点”幸福源于奋斗”;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论点;③以人们熟知的事例开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①首先,从在恶劣环境下播撒种子获得幸福的例子,引出只要奋斗就能获得幸福的观点。

0然后列举左思经过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的例子举例论证。

③最后,引用名言再次强调论点(或得出结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4)不好,“岂能”一词,强调了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不能换来令人心安的幸福的,表现了作者对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幸福的做法的否定和不满,从而更好的论证了“幸福源于奋斗"这一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论述的内容,可知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此文第一段以人们熟知的红旗渠开凿历程的事例写起,巧妙引出论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幸福源于奋斗”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⑤段首先由"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

“引出"奋斗也是如此" ,即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奋斗就能获得幸福的观点;再列举西晋时期的左思写作《三都赋》的事例,突出了奋斗的重要性;最后得出了“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

"这一结论,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4)本句中的"岂能‘是指"怎能、哪能”的意思,运用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不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岂能”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奋斗征途中要抵制诱惑,要通过奋斗获得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岂能"一词是对通过投机取巧换来幸福做法的批判和否定。

所以"岂能"去掉不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