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者认为,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一个新分
支。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遵循视知觉规律,应用审美心理规律,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适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学。
2.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主体和用户消费者。
3.多默在《现代设计的意义》中将设计分为“显性设计”和“隐形设计”两类,其中“显
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形设计是工程设计”。
4.设计艺术心理学对于设计艺术的实践意义包括:
(一)设计艺术心理学帮助设计主体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人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增进设计的可用性、目的性及功能性。
(二)能帮助设计中的主体加深对于设计的评价、理解、鉴赏的能力,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理解每件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三)通过对用户心理的研究,设计师能更好地迎接跨文化、多样性市场需要的挑战,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地预测广告效果,采取更适当
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即将与全球市场接
轨的中国企业尤为重要。
(四)设计是典型的创造性工作,通过对于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设计艺术心理学有可能帮助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
(五)设计艺术心理学对于设计教育和设计管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5.定量研究倾向于实证主义研究,定性研究则倾向于阐释主义的研究。
6.心理测量法是运用一套预先设定的标准化问卷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7.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向被研究者提出问题,并要求被研究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回答问
题,进行资料搜集的一种方法。
8.深度访谈法是由专业访谈者与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较长时间的、详细的、非结构式
的会谈。
9.观照更侧重于显示、反映、表现,含有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的深层意思。
10.所谓视知觉常性是指即便距离、光线、视点、环境背景发生了变化,人们仍然能够辨认
出一个物体的固有形状和颜色等,或者说人们对物体的固有形状和颜色等视知觉保持一种抗干扰的恒定性。
11.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或者说是心理活动对某个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并不是
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12.从光源上分有自然光和人造光。
13.设计中所用的光共有以下4种:
(一)映射光。
使设计产品或展示空间显出形象或形态让人看见的照射光。
(二)造型光,或称重点光。
为突出某件产品或产品的某个部位,强调其造型美和个性特征而设置的光。
(三)装饰光,有时也称氛围光。
用来形成某种装饰感或者制造某种氛围,同时增加设计产品及展示的空间层次的人造光。
(四)导向光。
为引导受众行走方向而设置的光。
14.设计师处理的是物理空间,关注的却是受众的心理空间。
15.“需要三元论”,分别是权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
16.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
赫茨伯格两种需要的因素分别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7.当目标无法达到而体验到挫折感时,人们为了减轻焦虑,求得内心的平衡,有时候会采
用一些特殊的策略。
在心理学中,这些策略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18.“符号性说服”,即运用设计的符号性意义引导说服对象趋向预期的态度和行为。
19.不同学者对于消费者决策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包括被动决策、经济决策、情绪决
策、认知决策四种。
20.人的尺度:人的尺度直接决定了人造物、人造环境的尺度,小到手动工具把手,大到城
市建筑和街道,都受到人体尺度的影响,符合人体尺度是可用性设计的必要准则。
21.人的极限:首先,人有各种各样的生理上的局限。
我们在设计时必须关注人的局限,避
免设计超出人的有限的能力范围。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巨大。
因此设计必须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人的身心的极限。
22.易视性,是指所有的控制件和说明的指示必须显而易见;例如,我们打个电话,电话的
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抓住话柄部分,排布在电话面板上的按键从0到9,显然是用来拨号的,这就是“易视性”设计。
23.容错性,失误是由于人的思维特征所造成的,是不可能彻底避免的,只能依赖设计一些
方式以减少失误或在事后弥补,减轻损失。
差错既然无法完全避免,又可能对作业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设计师在“可用性”问题上必须考虑应对差错。
24.简化性,从可用性设计这个角度出发,更适宜的做法是:(1)对某些产品设计限制或避
免那些不必要的功能。
(2)将必要的和最常用的功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将一些使用较少的功能隐蔽起来或放在不显眼的位置。
25.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造型自身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形成的结构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人们相应的情绪,例如寒冷、温暖、收缩、刺激、眩晕等。
(二)第二层次在于这些造型的要素以及它们的结构使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联想到具有某种关联的情境或物品,并由于对这些联想事物的态度而产生的连带的情
感。
(三)设计情感的第三个层次在于形式的象征含义,观看者通过对形式意义的理解而体验相应的情感,这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激发和体验。
综上所述,解读一项设计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时,可从这三个层次着手,进行分析和理解。
26.人格性,:人格性设计,即设计师赋予设计对象与人或其他生物类似的特点,例如形态、
姿态、表情、声音等。
人格化设计来自对自然(包括人)的模仿,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象的模仿,为了突出设计师想要着重表现的那些人格特征,造型设计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处理,如抽象和变形,夸张或简化,使设计物呈现的人格特点介于似是而非的状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