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1.下列有关“焚书坑儒”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焚书的建议是由李斯提出的②焚书主要是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③“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④“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
在李斯的建议中,烧毁的是除《秦记》以外的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不在禁、烧之列,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适应了时代需要D.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解析:选C。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改造的结果,他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太学的建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①标志着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②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太学是汉武帝在中央创办的学校,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创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4.科举制对儒家的影响是()A.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因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C.官方教育开始以儒家思想为主D.儒家思想从此衰落下去解析:选B。
A、C两项表述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非心,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百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李斯言论的基本要点。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董仲舒言论的基本要点。
(3)概括指出李斯言论和董仲舒两人言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1中“各以其学议之”等信息,从时政评议、思想控制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可结合材料2中“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等信息,从儒学地位、儒学教育等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中的“共同点”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不同点”可从思想流派、实施手段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1)李斯言论的基本要点: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时政,不利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董仲舒言论的基本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共同点: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适应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
不同点:李斯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思想,董仲舒强调儒家思想地位独尊;李斯主张采用残暴的强制手段,董仲舒强调教化和灌输的作用;李斯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
一、选择题1.某位同学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如下内容:“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并为之拟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最为确切的是()A.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激烈的儒法之争C.仁政替代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的成熟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思想成熟的结果。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2010·高考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这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故排除。
3.(2012·日照质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解析:选C。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4.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从图片中可以得知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但其并不是唯一的思想,道家思想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5.仔细观察古人绘制的《科举考试图》(右图),通过此图,我们可以联想到科举考试()①是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②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③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④有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6.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为王权打上了神秘的色彩,是神化王权。
7.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解析:选D。
由材料中“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下的公平公正精神,知识分子均可经科举入仕途,而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难以打破血缘门第关系。
8.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当今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下列对其“影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B.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C.给当今信仰危机、道德失衡以启迪D.从仁爱、和谐等思想中寻找智慧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辨别分析可知B项的“解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等问题”非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所能解决。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请回答:(1)上面的材料中共有7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儒学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请列举西汉以前儒学受到的劫难和打击。
(3)你认为现实社会中儒家思想有哪些价值?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主张及不同主张间的关系、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正误判断。
第(2)问主要回答秦朝的举措。
第(3)问主要回答儒家思想的现实作用(积极作用),可从“以德治国”、社会和谐和三农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战国→春秋,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恶论”→“性善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禁止儒学传播,镇压儒士,儒家思想受到残酷镇压。
(3)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