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差异
——以大丰市生态城市规划为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依然没有阻止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严峻现实。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复合体,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
而以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自然”模式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需要以生态城市规划概念代替传统城市规划概念。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
第一、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周干峙,2002;陈秉钊,2002),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级的。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内容及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
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具有根本的区别,实际上,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其实质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并采取行政、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维持城市系统的动态平衡,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有了很大的区别。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
明确的指标有利于规划过程中合理协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不同要求,实现生态城市的调控与管理的高效运作。
(2)城市、区域和国家不同层次规划的结合。
“平衡的城市概念现在必须扩
大到平衡的区域(D·芒福德,BEFB)。
”城市的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单单寻求其自身的发展而掠夺其区域资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城市应力求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
(3)空间体系与生态体系规划的结合。
如城市生态规划,可分为基础层次和宏观层次二个层次进行考虑。
基础层次是从自然生态规划、农村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三个角度着手研究市域不同空间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宏观层次研究空间系统间人口、资源、经济相互流动、依存关系,力图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空间规划与生态规划、社会经济规划结合考虑,寻求最佳规划整体方案。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一方面是环境容量的综合分析,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城市地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气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确定区域的合理人口容量和终极人口容量。
然后在区域性城镇体系的指导下,确定城市的规模,使城镇开发与环境尺度保持协调,使人口分布、城镇发展的性质与空间特征一致;另一方面是方案的综合效益分析,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及景观效益的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并结合指标权重,确定方案的综合效益,以利于方案的决策。
“规划的要意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留空的非建设用地”,(吴良镛,2002)。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的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景观格局。
三、大丰生态城市规划实例
大丰市位于江苏中部沿海地区,海涂资源丰富,境内有两个自然保护区(见图!),分别是生态县、全国生态示范区。
大丰市生态保护规划研究以大丰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遵循生态学原则,利用系统科学理论,实现大丰市经济的高效、自然的稳定及社会的和谐,调整市域复合生态系统使其逐步达到“总体、协调、再生”境界的持续发展。
大丰市生态保护规划分基础层次和宏观层次二个层次研究。
(1)基础层次:从自然生态规划、农村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市域不同空间的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宏观层次:从大丰市域自然、城市、农村三个系统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协调发展和大丰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两个方面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自然生态规划
大丰市自然资源保护主要为第一类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及海涂资源)和第三类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的保护。
土地资源研究重点是加速土壤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盐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滩涂资源研究重点是加速由海相向陆相的演替过程。
自然景观保护研究重点是沿海岸线的充分利用、合理开发。
大丰市所处的黄海沿海滩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块湿地,盐城地区沿海滩涂
珍禽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省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都位于这一区域。
规划重点:(1)划定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及保护措施;
(2)结合盐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策略。
2.农村生态规划
大丰市农村生态保护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
大丰作为生态农业市,应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规划重点研究: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2)推进农业向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种、养、加”生态经济体系,实现资源增值;
(4)依靠科技,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积极发展高效创汇农业。
3.城市生态规划
大丰城市生态保护主要目标为保护和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建设“生态型”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
大丰市要达到城市生态平衡,意味着城市生态系统要实现高度有序,包括生态环境平衡、综合经济平衡、社会安定三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生态规划内容如下图:
4.市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大丰生态保护的目的是超越区域发展的传统模式,寻求一条通向资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措施主要有:
(1)加强生态系统演替的调控;
(2)加强子系统间能流、物流的引导、控制;
(3)市域生态系统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协同发展;
四、总结:
通过大丰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出其与传统城市规划在理论,价值观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相比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偏重于关注经济效益,忽视整体的生态效益;而生态城市规划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以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生态城市规划是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的继承与再发展,是规划史上一次标志性的进步,利用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方法来规划城市,最终可以让城市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