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摘要:当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问题。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整体协调,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就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环保理念一、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既浪费大量资金,又占居了大量土地面积,妨碍居民生活,给后人留下极大的缺憾。

个别城市的规划、设计方面与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

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用地结构不合理。

2、城市发展目标的盲目性。

改革开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期望值,但同时也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泡沫现象,盲目照搬别国的布局模式和建筑风格,结果搞得乌七八糟、不伦不类,脱离了本城市自身的实际,抹杀了本身的发展潜力。

3、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违法批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流失;过度采用地下水,水资源面临污染和枯竭。

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认识: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从过去追求温饱转向追求高素质的生活。

人们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秩序、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城市艺术,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制定好切实符合有本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城市规划用地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以繁荣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为目标;二是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上,要综合考虑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要重视市场经济下来自土地需求方面的拉力, 避免城市规划受到市场的扭曲和破坏;三是要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调节控制手段,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性。

2、抓好高标准规划的制定,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建设,注重质量。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权威性、长远性决定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对建设大业、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高起点、克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要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严格按规划办事,以规划大局为重。

3、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同时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 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落实环保理念。

城市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危害城市居民健康、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必须注重这一问题,强化环保理念,才能反映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和价值。

四、在落实城市规划中的环保理念,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工业用地的布置。

首先,工业在城市中布置要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不宜将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

同时设置必要的防护带,以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其次,为保护城市的水源地,不许在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设置排放污水和有害工业废水,同时也可按不同水质要求,把工厂串联起来,实行水的重复利用。

第三,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在布置工业时可根据其废渣的成分,综合利用的可能,适当安排一些配套项目,以求物尽其用。

第四,防止噪声干扰。

在规划中将噪声大的工业项目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亦可设置隔离绿化带,以减轻噪声危害。

2、生活居住用地的布置。

除需处理好生活居住区与工业的相对关系,防止工业污染之外,还应注意保护生活居住环境,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带来的噪声、烟尘及安全问题。

同时,对于生活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进行合理组织,按各项生活设施对环境的不同要求进行布置,并创造良好的城市建筑艺术空间,在建筑面貌和风格上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

3、城市园林绿地的布置。

首先,科学规划,贴近自然;在城市园林规划上,要有一个科学的长远打算,将城市绿化与城市基本建设相结合。

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培植利用乡土树种,讲求实用性、观赏性,按照不同功能区、自然地形、地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做到乔、灌、草、花搭配,实行多树种、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的合理结合,注重高大乔木、亚乔木、花灌木的空间立体配置和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观效果,通过各种园林艺术和技术手法,建造各种植物景观,再现自然风貌。

其次,以人为本,规划建绿;“花园城市”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讲求“天人合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

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通常的理解为:点,小块绿地、宅旁绿地;线,道路绿化、滨河绿带;面,大公园、规划区内较大面积的山林地。

我们许多的绿地系统中“点、线、面”的规划完全停留在理论和图纸上,当进入到市民对绿地体验的层次上,特别是涉及到“线”时,往往空洞无物。

因为我们的道路绿化很难被体验为“线”,人们沿城市街道行走,主要感受的是城市的交通,是机动车的尾气、躁音,而无进入绿地的恬静状态。

因此,城市绿化首先要解决人行道的绿化遮荫问题。

在常规绿化以外再开发城市立体绿化,做到高层建筑垂直绿化与高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绿化有机结合,如:房屋、楼顶、围墙、阳台和窗台绿化,增加绿量。

对市区机关、学校、工厂和居民住宅区的围墙建议拆墙透绿,以乔木、灌木、藤本等各种植物做成绿篱替代围墙,对房屋、楼顶的绿化以种植藤本或攀附植物为主,做到一年四季花木繁茂,空气清新。

其三,实现城市森林化;新形势下的城市绿化将从市区向城郊发展,实现包围城市的森林化。

因此,要按照全国绿化委员会近年来倡导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意见,重点建设城市森林: ①建设环城森林圈,沿城市建环城片林,增加“城市绿肺”,发挥城市森林的综合社会效益; ②通过绿化带使城区绿地与郊区森林联成一体,郊区将营建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功能类型的人工森林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将新鲜空气导入城市,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大森林的气息,把森林引到城市中,把城市建在森林中。

同时,加强城市、农村、林区通道绿化,逐步实现市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现代“森林城市”。

从长远看,高质量的森林环境又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外围环绿色屏障的保护建设。

实现城市园林向园林城市的跨越,不能只在城市中建花园或只注重建成区绿化,而是要把目光真正放在花园城市的建设上。

五、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广东中山市的一位领导曾提过一句口号:没有古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

这个特色主要是指城市的文化特色。

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设计中,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城市建设要讲究艺术性,园林绿化、雕塑小品、灯箱广告等都要注意赋予民情文化和地方特色,使其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展示城市建设的绚丽风采。

六、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因为:首先,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是为人服务的;城市规划应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观。

其次,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某些稀缺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如果没有城市居民的参与,作为政府代表的规划部门有可能出现长官意志行事,很容易导致片面和短期行为,这种分配不公也可能会引起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

第三,在城市发展未来的选择上,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

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熟悉那里的发展历史,知道该地区适于发展什么与不适于发展什么,可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

最后,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有赖于公众的监督。

总之,无论是从规划目标的确定、规划方案的选择以及到规划的执行管理上,公众都应起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公告、公众会议等形式,让公众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规划的各种信息,并保证提供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过程平等的机会;同时,应建立起采纳公众意见、保护公众利益的机制,从法律上保护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