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的定位与思考一、特色学校再认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以后,关于“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渐成热点,但理论研究的众说纷纭和学校实践的五花八门一直困绕着教育界许多人士。
特色学校在理论上如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对于推动实践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当前再提特色这个“老话题”加以探讨很有必要。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学校。
学校发展表现出“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轨迹。
(一)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涵,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数量。
毫无疑问,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实现规范办学。
但是强调办学的统一性,并未排斥办学的多样性。
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努力打破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划一格局,追求学校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
我国中小学特色化发展与国外中小学个性化、特性化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关键是对特色学校的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了这个前提,其外延即表现形式才会万变不离其宗。
当前在特色学校方面有些模糊认识需要澄清。
1.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
建立若干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自称为特色学校,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更何况有些学生还有特殊的家教或家长要求子女参加某种校外组织的培训而显示出特长。
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并非就是特色学校。
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特色项目,层次再高,也只能是仅仅拥有特长学生,而不能冠以特色学校的称号。
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特色学校着眼于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其中质量就是合格加特长。
2.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
目前理论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学校特色、办学特色和特色学校三个概念。
学校特色与办学特色含义相近。
单学校特色的界定在理论界就达二十种之多,可见分歧之大,其中趋于认同的关于学校特色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
学校特色的外延在各地实践中表现得相当宽泛,即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形成特色,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
但是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我们趋向于它们是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的理解。
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可以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如写字教学、计算机教学、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
而特色学校则是特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
当然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有联系的,学校特色可以而且应当发展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由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
目前各地中小学特色建设大多数只是处于学校特色(优势项目)阶段,因为在我国倡导中小学办出特色的时间还不长。
3.学校特色不等于全校学生被“一刀切”地发展同一特长。
特色项目建设中的“一刀切”现象需要正确地认识。
有些学校划一地要求全校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项目,发展同一特长。
这样,学校特色是发展了,但是学生个性发展被遏制了。
学生个性发展应当是自主的、多样的。
有些学校在多个特色项目发展中着重打造某一特色项目,使学生个性得到自主发展,学校特色也得到充分体现。
所以,在倡导“一校一特色”发展理念中,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因材施教,警惕步入“一刀切”的误区。
(二)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中,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特色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中显示出特有的令人神往的光环,蕴含着不尽的能量。
素质教育是肥沃的土壤,特色学校则是艳丽的花朵。
素质教育是时代本源,特色学校则是具体体现。
特色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有力地推动、丰富和完善着素质教育。
创建特色学校源于办学主体的危机感、新意感和成就感,以这些源动力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开端。
1.精心策划。
策划是市场的产物。
教育策划是策划与教育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和艺术。
教育策划运用于特色学校创建是一种预构,一个系统的想法,它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特色学校的全过程,从而达成特色的最佳境界和效益。
优势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
其一,从学校实际出发。
对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的劣势和优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筑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选择优势项目时,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骛远。
优势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还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
那种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凭一时冲动,盲目确定的所谓优势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
其二,从素质教育出发。
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实践。
近十年来,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从加强德育,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力和心理素质,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在我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形成共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地展开。
各中小学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
其三,从公众需求出发。
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上通常视教育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我国在当前,教育的卖方市场已经凸现,把特色作为卖点不失为一种经营学校的策略。
实现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
创造特色就是学校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提供其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学校借此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获取更多教育资源,拓宽学校发展之路。
2.运用资源。
学校打造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项目优势。
(1)校本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
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譬如某位教师的爱好和专长。
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
(2)社区资源。
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所在社区的影响,学校特色是社区文化特色的体现。
创建特色学校是对社区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
社区文化包括地域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学校要善于利用社区中众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学校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建立特区。
打造特色项目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学校决策层需要打破常规,建立特区,给特色项目执行者以更大的创造的自由,使这一项目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建立特区,需要“三种支持”。
(1)家长支持。
向家长宣传学校打造特色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赢得理解和赞同。
(2)信息支持。
多渠道获取外来相关的信息,作用于特色项目的打造。
(3)政策支持。
用学校制定的政策给特色项目执行者以激励和保障。
(三)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中继形态,特色学校要升华为名牌学校,学校文化特征相随逐渐显著。
优势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优质性逐渐向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就进入了特色学校的境界。
到达这个境界,学校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保持强势发展,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心理使特色学校进一步积淀、壮大、扩张、显现,以期进入名牌学校行列。
当然,考察名牌学校的形成轨迹,并非都走一条“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但是特色学校应当有更强的心理驱使自己进一步发展成名牌学校,只有进入了这个最高境界,办学才算功成名就。
这是一个锲而不舍追求辉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体现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
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把握。
1.凝聚理念,整体性设计。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理念的提升。
特色学校打造需要凝聚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凝聚学校内部的教育理念,更要凝聚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层理论专家三方的理念。
凝聚和提炼理念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设计、整体驱使和整体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逐层演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2.引进外智,战略性思维。
创建特色学校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与探索,也需要通过引进外智得到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
其一,走出去,借鉴他校,拓宽视野,兼收并蓄。
中学借鉴小学,小学借鉴中学。
学校更要走出所在地域,向市外、省外学校借鉴。
其二,请进来,与教育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加强联系,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注重内化,使特色发展更具理性色彩和战略思维。
3.持续投入,辐射性打造。
特色学校创建的投入不仅需要物质性的,主要表现为财力注入,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性的投入,主要体现出人文管理。
将优势项目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
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文化特征逐渐显著。
学校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时间越长,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
“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文化在积淀的同时需要传播,表现为向外界展示特色、接受外界评论、对外传递经验等,由此对周边学校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效应。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特色学校在形象传播中,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步完善,使特色的独特性、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名牌学校文化系统中表现得更加显著。
特色的积淀与传播的关系,也就是特色的内化与外显的关系。
特色要同化为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内化为学校的品质。
不重视内化,一味地去组织那些热热闹闹的活动向外展示,这样的误区也要远离。
要辩证合理地处理好内化与外显的关系。
(四)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进取、积淀和张扬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始终体现教育创新,体现与时俱进。
特色学校是深刻的、宽幅的、持久的和强势的,在创建过程中要摒弃肤浅、窄幅、短暂和弱势的表现。
要远离速成和静等两个误区。
速成是急躁的表现,而静等则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在创建特色学校中,应当着重处理好两种关系。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
学校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发展特色。
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没有共性,个性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解成平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去追求个性的培育;也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把属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办成专业式的“书法学校”、“艺术学校”、“体育学校”、“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