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波-鲁迅

风波-鲁迅


【主题思想】
小说描写了“张勋复辟”在江南某一普通乡村 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小),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 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说明:辛 亥革命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既没有在经 济上改变农民贫穷的生活状况,也没有在思想上改 变他们愚昧的精神状态(大),从而指出:社会变 革的彻底成功,首先必须要启发群众觉悟,提高国 民素质。
3.本文的中心情节线索是 D A.七斤老太的五十大寿 B.七斤的飞黄腾达 C.皇帝做了龙庭 D.辫子事件 4.本文中赵七爷的典型细节是(多选题) ACD A.不学无术 B.麻木不仁 C.善于韬晦 D.伺机复辟 E.不问政治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B A.七斤两年前喝醉了酒骂过赵七爷为“贱胎”,两人从此结下了 仇怨。皇帝坐龙庭后,赵七爷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赶紧去吓 唬七斤。 B.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从咸亨 酒店听说皇帝要辫子,全家都惶惶不安,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 变冷淡了。 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是不轻易穿的,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穿; 赵七爷辫子的盘与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复 辟的期盼。 D.对于七斤没有辫子的情况,七斤嫂是又怒又气又恨。赵七爷 说没有辫子要杀头,七斤嫂忍不住大骂丈夫与七爷,转而迁怒 革命党人。 E.风波过后,七斤重新获得了老婆和村民们相当的尊敬和相当 的待遇,这说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张勋复辟对农村没有 多少影响。
风 波
鲁 迅
【学习情境目标】
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
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
【作家小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 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
但不幸的是她坚信的却是“从前”。除了七斤嫂对她作的 关于秤的不同导致体重差异的抗辩,没有其他人对她的不 平作出反应,既无迎合也无反对。她的存在即不平之鸣就 像辫子“风波”上演时的一个伴者,若影若现、不绝如缕、 无处不在,却与主旋律不相和谐,使作品产生更为复杂和 深刻的含义。
结论: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 切。

结论: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 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 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 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九斤老太
“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考物,一现在与从前作对比 时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的依 据,她的79岁高龄支撑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从前 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在的 时事不平。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是全 文唯一一个有自己“坚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见、 无坚信的人们形成映衬。
他既狡伪怯懦,又不无凶悍。为适应形势“革命以后,他 便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皇帝做龙庭的风声 一起,他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了” 而当张勋复辟失败,他马上将辫子又盘在了顶上。他的宝 蓝色竹布长衫是于己有庆,于仇家有殃时才穿的。他对于 仇家的报复仅此而已。但是对弱于他的七斤嫂、八一嫂之 辈,却是声色严厉、极尽恫吓之能事,使七斤嫂“完全绝 望”,八一嫂“十分害怕”。但在鲁镇,这样的人物却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6.本文在描写人物是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并简略说明。 在总体上运用了了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 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把赵七爷欺骗农民, 头脑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其次是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如写七斤的长 烟管,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的目中 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 化。
• [9]辫子:指清代男子垂于脑后的发辫。按照满族习 俗,还要剃光头顶前部的头发。 • [10]竹布:用中小特数(中细支)的棉纱织成的平 纹布料,适合制作夏装。 • [11]遗老:指效忠前朝的旧臣。 • [12]五虎将:指三国时蜀汉大将军马超、关羽、张 飞、黄忠和赵云。张飞即下文的“燕人张翼德”, “丈八蛇矛”是他的兵器;而赵云即下文的“赵子 龙”。 • [13]僧不僧道不道:形容一个人的打扮不伦不类。 也作“僧不僧俗不俗”。 • [14]遗腹子: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 • [15]昏诞:荒诞不经。
人物赏析
♣七斤
七斤因为每天撑航船进城,所以很知道医学时事,其实是 一些荒诞无聊的事:“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 地方闺女生了个夜叉之类”他讲这些新闻时还是“含着长 烟管显出骄傲的模样”但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 面对自己没有辫子的现实及其可能的危险,他把赵七爷的 话当作真理“但觉得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 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 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当喧闹的人们散去, 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十分忧愁”,“心里觉得事情似 乎非常危急,也想想一些方法,想写计划,但总是非常模 糊”。连一些稍微完整的思路都贯穿不得,这是一个愚昧、 木讷、无主见的形象。
• 注释】 • [1]乌桕树:生长于我国山东以南地区的落叶乔木, 属于大戟科。 • [2]烟突:烟囱。 • [3]伊:江浙方言中的人称代词,表示女性、第三人 称、单数,相当于后起的“她”。 • [4]双丫角:两支羊角辫。 • [5]加重秤:按旧制,标准秤一斤为十六两,超过十 六两谓之“加重秤”。原著误作“加重称”,已改正。 • [6]夜叉:佛教中的恶鬼。用来比喻丑陋、凶恶的人。 • [7]湘妃竹:桂竹的一种。其秆皮具有紫褐色或淡褐 色的斑点,可供观赏。 • [8]龙廷:指皇位。原著误作“龙庭”。全文共八处, 均已改正。
1.《风波》选自鲁迅的哪本作品集 A.《朝花夕拾》 B.《彷徨》 C.《呐喊》 D.《故事新编》 2.《风波》所描写的事件背景是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9年五四运动 C.1917年张勋复辟 D.1921年以后
3.本文的中心情节线索是 A.七斤老太的五十大寿 B.七斤的飞黄腾达 C.皇帝做了龙庭 D.辫子事件 4.本文中赵七爷的典型细节是(多选题) A.不学无术 B.麻木不仁 C.善于韬晦 D.伺机复辟 E.不问政治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痛 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 彻底性。以此告诫革命者: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 彻底的革命。出于这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故事情节
• 开端:皇帝做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却 被剪了。 • 发展:赵七爷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性 • 高潮:人们对没有辫子的恐慌 • 结局:皇帝不坐龙庭,辫子不重要了 • 尾声:一切照旧
具体的“不如”:她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 子也没有这般硬;从她的丈夫开始,家里每一辈人出生时的 体重都在递减;现在的长毛这是见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 不道的,从前的长毛却不是这样的;现在的钉碗钉三文钱一 个,从前的钉碗钉也不是这样。
写作手法
在总体上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 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把赵七爷欺骗农民,头脑 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其次是通 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如写七斤的长烟管,从 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中无人,无 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再 次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 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 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作品背景】
《风波》选自鲁迅的《呐 喊》。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
然而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虽然推 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中国的面貌 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 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 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略说明。
7.本文描述了几个风俗画面,并分别指出。
8.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9.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10.概括七斤、赵七爷、七斤嫂、八一嫂的性格特征
1.《风波》选自鲁迅的哪本作品集 C A.《朝花夕拾》 B.《彷徨》 C.《呐喊》 D.《故事新编》 2.《风波》所描写的事件背景是 C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9年五四运动 C.1917年张勋复辟 D.1921年以后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分) A.七斤两年前喝醉了酒骂过赵七爷为“贱胎”,两人从此结下 了仇怨。皇帝坐龙庭后,赵七爷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赶紧去 吓唬七斤。 B.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从咸 亨酒店听说皇帝要辫子,全家都惶惶不安,村民们对他的态度 也变冷淡了。 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是不轻易穿的,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穿; 赵七爷辫子的盘与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复 辟的期盼。 D.对于七斤没有辫子的情况,七斤嫂是又怒又气又恨。赵七 爷说没有辫子要杀头,七斤嫂忍不住大骂丈夫与七爷,转而迁 怒革命党人。 E.风波过后,七斤重新获得了老婆和村民们相当的尊敬和相 当的待遇,这说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张勋复辟对农村没 有多少影响。
• 结论: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受到 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 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 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 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主主义觉悟是当时 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