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鲁迅
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来。”当喧闹的人们散去,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十分忧 愁”,“心里觉得事情似乎非常危急,也想想一些方法,想写 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连一些稍微完整的思路都贯穿不得, 这是一个愚昧、木讷、无主见的形象。
• 结论: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 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 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 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 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 主主义觉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
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国人眼中的“
吃人”世界,抨击把孔已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他敢
呐喊,为艰辛而麻木的生活着的闰土呐喊,为受三座大
山压迫的祥林嫂呐喊。他嫉恶如仇,使得那些反动文人 们心惊肉跳、无地自容,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 遗。而他又始终在刀光火影中追求着光明 ; 夏瑜的坟头 , 他放上一个红白相间的花圈;碎影依稀中,他追寻着那 个 “好的故事” …… 他笔风幽默辛辣,嘻笑怒骂皆成
风 波
鲁 迅
【学习目标】
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
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 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 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 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 础上创作完成的。
七斤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七斤嫂
七斤嫂是农场中常见的那种泼辣、口舌伶俐的人物。与其他 人物的关系: 1、她敢和九斤老太太愤怒地抗辩关于六斤出生重量的问题 。 2、一遍遍地骂七斤为“囚徒”、“死尸”、“活死尸的囚
徒” 。
3、对八一嫂“恨棒打人”,指桑骂槐。
4、她能敏感地发现赵七爷发式和长衫的异常,由此推测是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
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
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描 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 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 说明了辛亥革命并 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 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群人物表现作者的创作宗旨
我看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
光,仿佛能刺透重重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
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当我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
会出现这样的脸部特写。这形象与这不朽的文字一起,
随着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眼中的鲁
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 一个。与其它举世闻名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提出这 样的问题:仅仅写些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
这,就是鲁迅,我眼中的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
世界;他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他严厉又慈祥。他消
失了,又活在人们心中——不仅是今天、明天,直到永 远。
不是皇帝坐了龙庭,七斤是否因为没有辫子而危险。但是她也 同样是无主见而又势力的人物。她只盲目地服从某种权威,同 时又颇能见风使舵、巧言令色。
• 结论: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
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 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 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 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 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切。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
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 狭隘性。鲁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 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文章共出现了8个“一代不如一代”
具体的“不如”:她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
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了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光芒不会受时间和空间
的阻隔的。即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那深邃的
目光依然会使你幡然醒悟。当你醉于享乐、虚度光阴时
,“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叫你痛出一身 冷汗;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子,猛然从梦中惊醒; 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古老民族 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吗”的诘问,重又让你挺起了胸膛……
子也没有这般硬;从她的丈夫开始,家里每一辈人出生时的体重 都在递减;现在的长毛这是见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却不是这样的;现在的钉碗钉三文钱一个,从前的钉 碗钉也不是这样。
写作手法
①在总体上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
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把赵七爷欺骗农民, 头脑顽固不化,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②是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如写七斤的 长烟管,从烟管的刻意反复交代就清楚地点明了他得意时目
的。
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 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 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 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 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 主主义觉悟。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 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此告诫革命者: 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出于这 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故事情节
• 开端1-21:皇帝坐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
却被剪了。
• 发展22-33:赵七爷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
性
• 高潮34-45:人们对没有辫子的恐慌
• 结局46-58:皇帝不坐龙庭,辫子不重要了 • 尾声59:一切照旧
人物赏析
小组讨论后展示答案。
七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七斤
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
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
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 的欲望与野心。是一个陈 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
九斤老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九斤老太
“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考物,一现在与从前作
对比时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
的依据,她的79岁高龄支撑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 从前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 在的时事不平。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 是全文唯一一个有自己“坚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
失败,他马上将辫子又盘在了顶上。他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于己
有庆,于仇家有殃时才穿的。他对于仇家的报复仅此而已。但是 对弱于他的七斤嫂、八一嫂之辈,却是声色严厉、极尽恫吓之能 事,使七斤嫂“完全绝望”,八一嫂“十分害怕”。但在鲁镇, 这样的人物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结论:一个不学无术,精
神贫乏、空虚、阴险凶狠、
上独树一帜,异彩夺目?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
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没有屠格涅夫的清新优 美的散文,也没有雨果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然而,鲁 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他 不屈地战斗着,以思想为剑,以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 夜,挑出些许亮光。 读鲁迅的作品,实在是了解鲁迅的为人。他敢骂 ,骂 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婢膝、貌似中 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性,论轰轰烈
中无人,无知浅薄,失意时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
理变化。 ③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 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 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主题思想】
小说描写了“张勋复辟”在江南某一普通乡村所
引起的一场风波(小),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辛 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说明:辛亥革命 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既没有在经济上改变 农民贫穷的生活状况,也没有在思想上改变他们愚昧 的精神状态(大),从而指出:社会变革的彻底成功, 首先必须要启发群众觉悟,提高国民素质。
七斤因为每天撑航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一些时事,其实是一
些荒诞无聊的事:“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
女生了个夜叉之类”他讲这些新闻时还是“含着长烟管显出骄 傲的模样”但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面对自己没有辫 子的现实及其可能的危险,他把赵七爷的话当作真理“但觉得 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
赵七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赵七爷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由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每一 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他有些财产是真的,学问却未必。充其 量只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姓名,黄忠马超的表字,只 能骗骗无知无智的鲁镇的村民们而已。 他既狡伪怯懦,又不无凶悍。为适应形势“革命以后,他便 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皇帝做龙庭的风声一起,他 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了”而当张勋复辟
作品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 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 作品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 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 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 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 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从纪念双十节 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 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 N先生的独白),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 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 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 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 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