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优秀教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优秀教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单元任务分析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出自部颁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主题为“想象”,学习本单元应该根据各类文体特征,借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更广大而美好的世界。

2.本单元重点了解各类文体知识,感受不同的文体特征,并调动自己已有的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二)本文教材分析
1.文章教学内容及价值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出自部颁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篇文章《寓言四则》。

对于寓言,学生在小学多有接触,对其文体特征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这篇寓言,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寓意也有明确的揭示,但这显然不是编者将此文放在七上最后一个单元的用意----仅仅读懂故事,读懂寓意。

因为,该则寓言还有非常值得欣赏的和探究的点,也即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研究文章在情节设置上的精妙:文章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

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和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的价钱。

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所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

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情节的精巧是与寓意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

对于此文,读懂寓意并不难,且行文最后也明确揭示了寓意。

重点却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寓意是如何通过故事来体现的,这是文章的教学价值所在----寓言之写法探究;另一教学价值则是可以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对故事情节稍作改变也会改变其寓意,可以鼓励学生做多角度的探究,而这也正契合本单元的单元主目标“想象”。

2.分析此文与前期教学内容的勾连
以上教学内容的设立是有着教材教学和编者意图之依据的。

此文放在七上最后一个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可以作为叙事性文章故事情节梳理、叙事技法把握的一个巩固性文本。

前面5个单元对于揣摩和品味语言、在默读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开头、结尾及文段关键句的作用等已有一定的语文能力训练,是学习此文的第一个基础。

第二,在此文之前本教材有相当多的叙事性文本,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植树的牧羊人》、《狼》等,这些文本已经教会学生梳理故事情
节的方法,初步把握该类文本的叙事技巧。

寓言也是叙事性文本,因为篇幅短小,语言浅显,可以作为学生巩固学习此类文本的样本。

二、学情分析
1 .两个有利学情:
第一单元的“想象”文中情景体验及七年级学生活泼爱幻想的身心特征,是学习此文的第一个有利因素。

前面5个单元对于揣摩和品味语言、在默读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开头、结尾及文段关键句的作用、梳理故事情节等的语文能力训练,是学习此文的第二个有利因素。

2.一个理性缺失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阅读策略,但还是普遍缺乏理性思考的意识。

本文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很多学生在小学就已读过,并能马上指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但仅仅把握寓意还停留在语文能力的“识记理解”层面,分析为什是这个寓意、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这个寓意,则是更高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

基于此,将本文浅文深挖,作为叙事性文本阅读技巧的巩固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逐步降低这个理性缺失。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读寓言,能探究寓意与情节设置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
结合字词句的品析,梳理寓言情节。

(三)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删改情节,感受情节不同、寓意不同之间的关联。

四、课堂核心任务
读寓言,结合内容,探究寓意与情节设置的关联。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核心任务:读寓言,结合内容,探究寓意与情节设置的关联。

“想知道受多大尊重”(爱慕虚荣)
先问宙斯--与众神之首较高下
笑问赫拉--自鸣得意
后问自己--自以为是
添头、白送---不被重视
小结:情节不同,寓意不同;看透情节,读懂寓意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反馈
【信息收集】由于前面梳理、整理事件花的时间稍多,导致最后一个选择判断环节未及时出来。

课后,教师花了10分钟对这堂课内容进行反馈,35个同学(全班45人)做出了正确选择,占77.7%,另外10位同学的理解分别有些偏差,教师做了进一步提升性讲解。

【反思判断】根据教师设置的选择题(与主旨相关)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该文的重要倾向-----通过一件件琐事体现叶圣陶先生的高风亮节、高尚人品,而不是歌颂叶圣陶先生的
功绩和业绩。

这与作者的行文考量有关,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打动人心。

十、课堂平板使用思考
课堂里,教师除使用平板电脑展示重要笔记、重点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外,还在最后环节加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性选择,学生做出选择,教师马上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判断,进一步提升讲解,有效地掌握了学生的学情并及时反馈、调整,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