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
群体规模的大小
体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分
类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3.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论: (1)低凝聚力的群体较难引导,高凝聚力的群体较容易引导。 (2)对于高凝聚力的群体,如果作正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明显提高,如果做 负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 明显抑制。
组织 行 为学
群体凝聚力的提高途径:
➢ 延长群体成员相处时间 ➢ 增加进入群体的难度 ➢ 适度控制群体规模 ➢ 企业文化建设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德尔菲法:
(1)在问题明确之后,群体成员匿名并
独立地填写问卷,提出方案。
(2)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另一个中心地点
整理出来。
(3)把整理和调整的结果匿名分发给每
个人一份,再次启发,并提出方案。
(4)在没有形成最终方案之前重复步骤4
和步骤5,直到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
群体规模的大小
友谊群体:为了满足其成员的
体
个人安全感、自尊和归属需求
的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而非正式形成的;
分
类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任务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组
织目标而通过组织方式形成。
群体的需要
进一步可细分为抵制性群体、
共同行动群体、交互群体。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群体属性对群体内部的个体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 地影响和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1、群体的概念: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有共同规范 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是否实际存在
群
群体规模的大小
体
的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分
类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实际群体:实际存在的群体。 举例:公司,班级;
假设群体:为研究分析人为 划分的群体。 举例:老人,学生。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大群体:规模比较大的
群体。
群
群体规模的大小
举例:上千人的游行示
体
威活动
的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分
小群体:规模较小的群
类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体。
举例:几个人的兴趣小
群体的需要
组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共同作用群体:群体中每个成员 工作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群体的共 同努力。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 该做什么。
明确陈述; 群体关键事件; 群体内部最初行为模式; 新成员所带来的其它群体行为期望。
津巴多回顾与反思斯坦福监狱实验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士气
高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齐
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
士 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高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3.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与成员及成员之间彼此的吸引,以及成员与群体 目标的一致程度。
组织 行 为学
➢关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结构在组织管理中的不同绩效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1.群体压力导致的从众化和去个性化
社会心理学中,把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 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和群 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群体从众性。
细思极恐的从众心理实验! 阿希实验:
思考:举例你生活周边出现的从 众现象? 从众现象对于人们生活有什么积 极意义?
群 体 的 分 类
群体规模的大小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协作群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工 作任务是由成员个人独立完成, 群体成员的关系是建立在分工基 础上的协作关系,群体的工作目 标通过分工来完成。
群体的需要
协调群体:为了调节群体成员在 观念、思想上存在的冲突或为了 提供某种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而形成的群体。
群体属性变量: ✓角色 ✓群体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结构
组织 行 为学
1、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用以界定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各个岗位上所 被期待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规范。——岗位角色期待
——莎士比亚
组织 行 为学
3种角色表现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3.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比较
相对于个体决策,群
体决策有着自身明显 的有缺点:
相对于个体决 策,群体决策 有着自身明显 的有优缺点:
优点: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
缺点: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3)少数人控制 (4)责任的推诿
组织 行 为学
组织 行 为学
为了达成群体的绩效目 标,成员应完成的工作 任务和产出水平。
关于群体成员的着装和 形象方面的心照不宣的 标准
绩效规范
一般用于约束和引导非 正式群体内部成员的相 互作用。
形象规范
群体规范 类型
社交规范
分配规范
主要涉及员工的工作报 酬,棘手任务的分配等
组织 行 为学
3.群体地位
地位是指别人对群体中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地位既可以是群体正式给予的,也可以是通过教育、年龄、性别、 技能、经验等特征而非正式地获得 ➢地位影响成员在群体中行使的权利以及个体利益 ➢维持群体地位公平感的重要性 组织 行 为学
华
章
组文 渊
织 行 为 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学习目标
➢ 掌握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 了解群体的结构 ➢ 掌握群体行为特征 ➢ 掌握群体互动效应与群体决策方法 ➢ 了解社群与社会网络
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 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柳宗元《封建论》
五、群体发展与动力模型
1. 《乌合之众》作者:庞勒。群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2.《影响力》作者:西奥尼迪 。第四章“社会认同”,用生动
的故事讲述了从众效应对于人们的强大影响力。 3. TED公开课《如何发动一场群众运动》,生动地讲述一场群
体运动是怎么发展的
组织 行 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 为学
组织 行 为学
去个性化:津巴多的电击的实验
“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 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 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 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 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 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
津巴多通过电击试验,提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 名性,二是责任模糊。
4.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是影响群体整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12个人以上的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多种不同的观点,大 群体适合于完成协作性任务类的工作目标。
➢小群体善于完成像生产性任务类的工作目标,成员在7人左右的群 体在执行生产性任务时,将更为有效。
组织 行 为学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 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名义群体法 电子会议法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头脑风暴法克服互动群 体中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 从众压力。
其方法是,利用产生观 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 策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 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言,不 许别人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