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学具:气球、 橡皮筋、纸、空饮料瓶、 烧杯、水
(三)新课导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课铃响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继续用课件中的视频资源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声音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研究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发表自已的意见和见解,教师再做简要的概括。同时对学生提出“大家的猜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呢?”从而自然的引出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 作者:
———————————————————————————————— 日期:
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金城江区九圩镇初级中学韦春燕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同时,它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第一章声现象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主要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他听到的,看到的实例来讲授声音的基本现象。因此,没有过多的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本章的重点,也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另外,由于这节课作为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所以,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因而激发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动手的实验能力,使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维。
②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健,是实现本节教学目标的基础,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以声波的形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知道声音需要靠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③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②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物理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逐步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四)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1:启发学生利用桌面上和身边的物体制造出声音,同时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
①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②正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③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并注意观察学生实验,适当给予提示或指导,接着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成果,并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再让学生共同体验:手摸喉头,一起大声说“我爱学物理”,体会手上的感觉。经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后可归纳得出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还在情感上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注意,再对不同物体发声的视频进行观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再通过教师置疑,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出结论。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容易对学生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加上本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又不好,学生对于上课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往往只觉得好玩而看一下,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薄弱。综合以上原因,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3、另外,在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形成物理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还运用了比较法、转化法、类比法和阅读法、数据分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在校园内通过向小河中丢入一小石块,然后观察小石块在水中激起的水波的传播方式,为声波的认识做好准备。
教具:录音机、喇叭、悬挂乒乓球的铁架台、音叉 、泡沫塑料、水槽、水、电铃、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设的学法为:
1、猜想法:让学生学会在问题面前敢于猜想,学会猜想,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动手去实验,去观察和发现,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归纳法: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方法,逐步学会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方法。
(2)接着我还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介绍了一种变细微为显著的物理研究方法----转化法。
实验2:教师用音叉和录音机进行演示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音叉和录音机的喇叭发声时振动明显吗?我们怎样能让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然后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再利用生活中如何得知有风来给学生启发,再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可以在思考后得到用乒乓球或是纸屑、泡沫塑料放在喇叭上,通过比较喇叭发声前和发声时乒乓球或是纸屑、泡沫塑料是否跳动来知道喇叭在是否振动。而对于音叉振动的显现,学生只知道可以敲击音叉后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由不动到跳动来显现;这时我再向学生演示自已的做法。(敲击音叉前,把音叉放入水中,水不动,敲击音叉后迅速放入水中,立刻看到水花四溅)在进行演示后,我告诉学生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某些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借助其他物体来感觉发声体在振动的物理研究方法叫做转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