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导体制造技术简介

半导体制造技术简介


• 積體年代
– 從 SSI 晶片到 ULSI 晶片 – 1960 - 2000
8
第一個積體電路
(由TI之Jack所製造)
9
晶圓晶片的俯視圖
一個單一的積體 電路,如晶粒、 晶片和微晶片
圖 1.3
10
半導體積體電路
積體電路
沒有整合 (離散組成)
小尺寸整合 (SSI)
半導體工業的時間週期
1960年前

1970
1980
1990
2000
Redrawn from C. Chang & S. Sze, McGraw-Hill, ULSI Techn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 xxiii. 28 圖 1.15
電子發展的階段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電晶體技術 製造技術 競爭 自動化 大量生產
半导体制造技术简介
課程大綱
1. 敘述目前半導體工業的經濟規模與工業基 礎。 2. 說明IC結構,並且列出5個積體年代。 3. 討論晶圓及製造晶圓的5個主要階段。 4. 敘述與討論晶圓製造的改進技術之3項重要 趨勢。 5. 說 明 臨 界 尺 寸 ( CD) 的 定 義 , 同 時 討 論 Moore’s定律與未來晶圓發展的關係。 6. 從發明電晶體開始到現今晶圓製造,討論 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 7. 討論半導體工業中生涯發展的不同路線。
1960年早期
每個晶片組成數
1
25
中尺寸整合 (MSI)
大尺寸整合 (LSI) 非常大尺寸整合 (VLSI) 超大尺寸整合 (ULSI)
1960年到1970年早期
1970年早期到1970年晚期 1970年晚期到1980年晚期 1990年至今
50 5,000
5,000 10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
1997 0.25
1999 0.18
2001 0.15
2002 0.13
2005 0.10
表 1.2
22
晶片上電晶體數目之增加趨勢
1600
每 一 微 處 理 器 上 之 電 晶 體 數 目 ( 百 萬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
1997 1999 2001 2.11
24
早期與現在半導體尺寸的對照
1990年的微晶片 (5 25百萬個電晶體)
1960年的電晶體
US硬幣 (10分)
圖 1.12
25
10
每年呈現下滑現象的 IC功率消耗
8
平 均 功 率 w (106W)
6
4
2
0 1997 1999 2001 2003 2006 2009 2012
圖 1.16
30
半導體工業的生涯發展路線
工廠領導者 維修領導者 維修管理者 設備工程師 設備技術人員 維修技術人員 製造技術人員 生產領導者 生產管理者 工程師領導者 製程工程師 整合工程師 良率&錯誤分析技術人員 製程技術人員 研究技術人員 MS BS BEST* AS+ AS
晶製程造技術人員 生產者
產品應用
消費者: 電腦 汽車 航空和宇宙航行空間 醫學的 其他工業 顧客服務 原始的設備製程 印刷電路板工業
晶片製造者
圖 1.1
5
第一個電晶體
(由Bell Labs研究製造)
圖 1.3
6
第一平面式電晶體
圖 1.2
7
積體電路
• 積體電路 (IC)
– 微晶片, 晶片 – 發明者 – 積體電路的好處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圖 1.14
27
半導體晶片價錢每年降低
104
真空管
標準管 縮小管 BIT
半導體元件
元件尺寸 = 價錢 =
102
1
積體電路
MSI LSI VLSI
比 較 值
10-2 10-4 10-6
ULSI
10-8
10-10 1930
1940
1950
1960
沿切刻線切 割 晶 圓 , 以 單一晶粒 分隔每個晶 粒。
切刻線
2. 晶圓製造
包括清洗、 加層、圖案 化、蝕刻、
摻雜。
晶粒黏著於 封裝體內, 並進行金屬 打線。 缺陷晶粒
裝配
封裝
3. 測試/分類
包括探針、 測試、分類 晶圓上的每 個晶粒。
5. 最後測試
確定IC通過 電子和環境 測試。
16
矽晶片的製備
13
晶片尺寸的發展
2000
1992 1987
1981
1975
1965
50 mm
100 mm
125 mm
150 mm
200 mm
300 mm
圖 1.4
14
矽晶片的元件和膜層
圖 1.5
15
IC 製造的主要階段
1. 晶圓準備
包括結晶、 長晶、圓柱 化、切片和 研磨。 單晶矽 矽棒切片
4. 裝配和封裝
2012

Redrawn from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1997.
圖 1.10
23
微處理器之發展與Moore’s定 律之關係
100M
500
Pentium Pentium Pro
多晶矽
晶種結晶
1.長晶
坩鍋 加熱
6. 邊角磨光
7. 研磨 2.單晶錠
8. 晶圓蝕刻 3.端點移除和 直徑研磨 9. 拋光
4.主平面形成
研磨台 研漿 研磨頭
5.晶圓切片
圖 1.7
10. 晶圓檢視
(注意:圖1.7的名詞於第4章解釋。)
17
晶圓廠
Photo courtesy of Advanced Micro Devices-Dresden, © S. Doering
29
晶片費用每年持續增加
$100,000,000,000
實際費用 預測費用
$10,000,000,000
成 本
$1,000,000,000
$100,000,000
$10,000,00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Used with permission from Proceedings of IEEE, January, 1998 © 1998 IEEE

Redrawn from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1997
圖 1.13
26
晶片可靠度的增進
700
長 期 每 百 萬 部 分 故 障 率 目 標 (PPM)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72
18
微晶片封裝
圖 1.8
19
半導體趨勢
• 增加晶片特性
– – – – 臨界尺寸 (CD) 每一晶片上的組件數目 Moore’s 定律 功率消耗
• 增加晶片的可靠度 • 降低晶片價錢
20
臨界尺寸
圖 1.9
21
對於臨尺寸過去和未來技術點 的比較
1988 CD ( m) 1.0
1992 0.5
1995 0.35
2
微處理晶片
微處理機晶片 (Photo courtesy of Advanced Micro Devices)
微處理機晶片 (Photo courtesy of Intel Corporation)
3
真空管
4
半導體工業
基本設施
工業協會 (SIA, SEMI, NIST, etc.) 生產工具 實用品 材料 & 化學 度量衡學工具 分析研究所 技術能力 學院 & 大學
晶片移動
晶片出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製程 設備 蝕刻
檢查
製程 設備 薄膜
檢查
製程 設備
檢查 金屬化
30 31
工作時間=開始工作之時間-工作結束之時間 晶圓產量=啟始晶圓數量-出廠晶圓數量 操作員工作效率=理想的工作時間/實際工作時間
10M
電 1M 晶 體
100K
8086 80286
80486
25
80386
10K
8080 4004
每 秒 百 1.0 萬 條 指 令
.1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01 2000

Used with permission from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January, 1998, © 1998 IEEE
*Bachelor of Science在電 子的技術
HS+
HS 教育
圖 1.17
31
晶圓廠的產量測量
微處理 光罩
12
離子植入 廢棄 檢查
時間到
擴散 製程 設備
重作
3
9
6
製程設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