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正确运用成语完整(1)

怎样正确运用成语完整(1)

怎样指导小学生正确在习作运用语
职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要在写作中正确运用成语,就必须弄清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法功能等,否则,就会造成语法错误。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成语往往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在运用时,有些成语习惯用其比喻义,对其本义不再使用,若勉强使用反而造成文理不通。

例如“日薄西山”,比喻人和事物接近死亡,“近视楼台”比喻利用接近某种事物的有利条件而获得利益,“空中楼阁”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

人们已习惯使用它的比喻义。

若使用其本义反而会使人们感到牵强。

你看下列句子:
同学们在日薄西山的时候回家。

建筑公司在湖滨建成了一座近水楼台。

这座大厦高耸如云,真是一座空中楼阁。

这三个句子都用了成语的本义,违反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应当避免这种情况。

(二)正确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
“生龙活虎”和“如狼似虎”都是形容勇猛的姿态和气势,“一生是胆”和“胆大包天”都是形容人们的胆子大,“兴高采烈”
和“沾沾自喜”都是形容高兴和欢喜的情绪,“张灯结彩”和“灯红酒绿”都是形容场面气氛的热烈……这些意义相近的成语,其感情色彩却截然相反,在使用时必须加倍小心,防止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在使用习惯上却是有明显的褒贬的。

例如:“曾几何时”这个表示时间短促的成语,只能用于批判和否定的对象,用来褒贬反面人物,而绝不能用来表现歌颂和赞美。

例如:“希特勒当年曾经俨然是一个称霸全球的盖世英雄,曾几何时,却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这样使用成语是正确的。

单如果写出下列句子:“小李过去曾经是个不守纪律、成绩低下的同学,曾几何时,痛改前非,发奋努力,终于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这样写,就违背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了。

(三)正确掌握成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不以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

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老师对学生、领导对群众。

有些同学却把向老师和父母亲请教说成“不耻下问”这就弄错了成语的适用对象。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专门指受到父母亲宠爱的女儿,它的适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有些同学却用“掌上明珠”来形容一切值得珍爱的事物,这就超越了它的适用范围了。

(四)弄清成语的语法功能。

有些成语虽然带有动词的性质,但一般不能带宾语。

例如:
不能说“不问不闻周围事物”,只能说“对周围事物不闻不问”;不能说“不屑一顾这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只能说“对这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不屑一顾”,不能说“侧目而视新来的校长”,只能说“对新来的校长侧目而视。


“不亦乐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表示反问的成语,只能用于句末,不能用于句中。

不能说:“同学们不亦乐乎地唱歌跳舞”,只能说:“同学们又唱歌又跳舞,闹得不亦乐乎。


由于不理解成语的含义而造成语意重复,这是常见的语法错误: “他感到切肤之痛的苦楚。

———句中“痛”字已有苦楚之意。

“的苦楚”三字应删去。

“看你这个亡命之徒的恶棍!”——“亡命之徒”已包含“恶棍,’之意,“的恶棍”三字应删去。

“在外敌入畏的多事之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之秋”已有“的时期”的意思,句中“的时期”三字应删去。

“老华侨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的深厚感情,回国参加四化建设。

”——“之心”就是“的感情”的意思。

“的深厚感情”应删去。

敬请陈老师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