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弯曲杆的强度计算

弯曲杆的强度计算


种梁的弯曲平面与外力作用平面
相重合的弯曲称为平面弯曲。 7.3
7.4

1、 截面法求内力
平面弯曲内力—剪力与弯矩
问题:梁在发生平面弯曲变形时,横截面上会产生何种内力素?在 横截面上会有几种内力素同时存在?如何求出这些内力素? 例:欲求图示简支梁任意截面1-1 上的内力。 1.截开: 在1-1截面处将梁截分为左、右两部 分,取左半部分为研究对象。
标x 表示横截面的位置,则其剪力和弯矩都可以表示为
即:
x 的函数。
VS VS ( x) M M ( x)
将其称为梁的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列内力方程时应根据梁上载荷的分布情况分段进行,集中力(包括 支座反力)、集中力偶的作用点和分布载荷的起、止点均为分段点。
7.12
2、 剪力图与弯矩图
M=∑M左

M=∑M右
7.11
说明:梁内任意横截面上的弯矩数值等于该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对该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 规律:下凸外力距取正
子情境二
单跨静定梁弯曲时的内力图绘制方法
一、绘制内力图的第一种方法—内力方程法 1、内力方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与弯矩是随着截面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的,以横坐
甘肃省有色冶金职业技术 学 院
子情境一
单跨静定梁弯曲时的内力计算
一、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 弯曲是工程实际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变形。
例如:火车轮轴受力后的变形;
工厂车间里的行车受力后的变形; 还有水泥梁、公路上的桥梁等受力后的变形。
弯曲:构件在通过其轴线的面内,受到
力偶或垂直于轴线的横向外力的作用(受力 特点),杆的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变形特
dV ( x) q ( x) dx
几何意义:剪力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相应截面处的分布荷 载集度。
结论二:
dM ( x) V (x) dx
几何意义:弯矩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相应截面处的剪力。
7.14
d 2 M ( x) q( x ) 结论三: 2 dx
几何意义:弯矩图上某点曲率的斜率等于相应截面处的分布 荷载集度。 2. 用微分关系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1)某段梁若q(x)=0,即为无荷载梁段时:则V=常数,即剪力图时 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M=一次函数,即M为斜率是V的斜直线。 (2)某段梁若q(x)=常数,即为均布荷载时:则V=一次函数,即剪 力是一条斜直线;M=二次函数,即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当q<0 时,M图为向下凸的抛物线,当q>0时, M图为向上凸的抛物线) (3)当V(x)=0的截面处,则该截面上M(x)取极值:即剪力等于 零的截面上,弯矩具有极值;反之,弯矩具有极值的截面上,剪 力一定等于零。
(3)选用好的材料。
7.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 :是横截面上法向分布内力分量的合力偶矩,因在纵向对称面内且 与截面垂直,故称为截面1-1的弯矩。
7.6
2.内力符号规定:
•剪力符号:
+Q
-Q
•弯矩符号: +M
-M
7.7
3、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的步骤
第一步:计算支座反力
第二步:利用假想的截面在所求内力处将梁截成两 段,取其中任意一段为研究对象
许用应力
7.19
max
Vmax S *max [ ] IZb
三、提高梁的强度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是梁弯曲强度计算的主要依据。由强度条件可知,要提高梁的弯曲 强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合理调整梁的受力情况,以降低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弯矩值。
(2)采用合理的截面形式,以提高梁的抗弯截面系数。
点)。
7.2
§7.1 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 梁:变形为弯曲变形或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杆件,工程上习惯称之为梁。 平面弯曲:工程上常见的梁, 其横截面往往有一根对称轴,对 称轴与梁轴所组成的平面,称为 纵向对称轴。当作用于梁上的所 有外力(包括横向外力、力偶、 支座反力等)和外力偶都位于纵 向对称平面内,梁变形后,轴线 将在此纵向对称平面内弯曲,这
为了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梁的各横截面上剪力与弯矩沿梁轴 线的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分别绘 制剪力图和弯矩图。以沿梁轴线的横坐标X表示梁横截面的位 置,以纵坐标表示相应横截面上的剪力或者弯矩。
正剪力画在X轴的上方,负剪力画在X轴下方 正弯矩画在X轴的下方,负弯矩画在X轴上方
7.13
二、绘制内力图的第一种方法—微分关系法 1. 梁的载荷集度q,剪力V,弯矩M之间的微分关系 研究可知,平面弯曲梁某段上的剪力、弯矩与荷载集度之间具 有下列微分关系: 结论一:
M
FAX F1 ( x a ) M 0 得
如取右半段为研究对象,同样可以求得截面1-1上的内力 F 和 M,但
S
左、右半段求得的 F 及M 数值相等,方向(或转向)相反。
S
2、 剪力和弯矩
FS :是横截面上切向分布内力分量的合力,因与截面1-1相切,故称
为截面1-1的剪力。
2.代替:
在左半段的1-1截面处添画内 力FS 、 M,(由平衡解释)代替右半部分
对其作用。
7.5
§7.2 平面弯曲内力—剪力与弯矩 3.平衡:整个梁是平衡的,截开后的每一部分也应平衡。 由 由
F
y
FA F1 FS 0
C

FS FA F1 M FAX F1 ( x a)
第三步: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截面上的V和M都 假设为正的方向) 第四步:建立平衡方程,解出内力。
7.8
7.9
7.10
4、简便法计算内力
1)剪力的规律
V=∑Y左

V=∑Y右
说明:梁内任意横截面上的剪力数值等于该截面一侧所有外力 在垂直于梁的轴线方向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规律:顺转投影取正 2)弯矩的规律
7.15
简捷的绘制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段,即根据梁上外力及支承等情况将梁分成若干段。 第二步:根据各段梁上的荷载情况,判断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大 致形状。
第三步:利用计算内里的简便方法,直接求出若干控制截面上的 V值和M值。 第四步:逐段直接绘制出梁的V图和M图。
7.16
子情境三 单跨静定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7.18
2、梁横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
z
VS bI z
IZ : 整个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b : 横截面在所求应力点处的宽度; SZ*: 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 y 的横线以 外部分的面积 A*对中性轴的静矩。
注:矩形截面梁上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中性轴上(y=0)
二、梁的强度条件 1、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
7.17
根据理论推导,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的计算公 示为: 式中:M—横截面上的弯矩; My y—所计算应力的点到中性轴z的距离;
Iz
Iz—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距;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弯矩和该点到中性轴的 距离成正比,与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距成反比,正应力沿截面 高度呈线性分布;中性轴上(y=0)各点处的正应力为零;在上、 下边缘处,正应力的绝对值最大。计算正应力时,M和y均用绝 对值代入。当截面上有正弯矩时,中性轴以下部分为拉应力, 以上部分为压应力;当截面有负弯矩时,则相反。 危险截面:产生最大正应力的截面。 危险点: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应力。发生在距离中性轴最远的 上、下边缘处。
一、梁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和剪应力 1、梁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梁弯曲后,其纵向层一部分产生伸长变形,另一部分则产生 缩短变形,二者交界处存在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一层,这一层称 为中性层。如图所示,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为截面的中性轴。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层纵向线应变应沿截面高度为线性变化 规律,从而得出,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 规律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