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数的性质》教学案例

《小数的性质》教学案例

《小数的性质》教学案例榆社县箕城小学王宇艳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及“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1、口算(口算幻灯片上的题,说一说)2、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变了3、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

(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

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谁的猜想正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知道了。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1、学习例1。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1、10、100”。

师:“1、10、1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生1:1元=10角=100分。

生2:1米=10分米=100厘米。

生3: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2)课件演示:1分米是()米,可写成()米;10厘米是()米,可写成()米;100毫米是()米,可写成()米。

生汇报: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

所以(0.1米=1分米)。

生2: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

所以(0.10米=10厘米)。

生3: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

所以(0.100米=100毫米)。

)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师: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0.1米=0.10米=0.100米)师: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从右往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等式,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同桌之间说一说)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2、验证猜想师: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性质呢?这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用你喜欢的颜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

师: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理论推导法: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

(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3)观察思考观察板书0.30=0.3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 讨论归纳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4、看书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师:通过看书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生1: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而不是其它的地方,比如0.6要是在小数的中间添一个0,就是0.06,0.6不等于0.06。

因为0.6 表示6个十分之一,0.06表示6个百分之一。

生2: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要是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就变了。

生3:我觉得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如果不是“0”大小也变。

生4: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5、质疑问难:(判断)师: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挑战一下你们。

(以下题目陆续出现)(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小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l.出示例2: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2)学生自己完成。

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4)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0.40 1.820 2.900 0.080 12.000师:12应该去掉0后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表示?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师:同样,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2.出示例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师:想想可以怎么做?(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3)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3.4 18 0.06 700 3.04.90如果整数想改成大小不变的小数,必须先做什么?(先添上小数点,再添0)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四、多层练习,拓展升华。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盐水棒冰每支5角随便每支1元5角可爱多每支2元5角2、做游戏。

(1)智力游戏。

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

(50变成5.0,500变成5.00)(2)贴数游戏。

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 5.30 5.3 50.300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500.33、夏天来了,唐僧给他的仨徒弟一人一张纸条,上面都写着“领取西瓜25千克”,让他们到市场去领西瓜。

八戒想:我老猪肚子大,食量大,25千克可不够吃,于是乘师傅不注意,偷偷地用笔在25的后面添上了一个“0”,然后美滋滋地往市场赶。

悟空看见了,拔下一根毫毛,团成一团向八戒的纸条吹过去。

结果八戒领西瓜时市场管理员还是只给了他25千克。

八戒傻眼了,拿过纸条一看……你们猜猜怎么了五、总结延伸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师: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

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设计:小数的性质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小数大小不变末尾去掉“0”0.30 = 0.3教学反思:1、本节课一开始设计了有趣的猜想,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

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在自主探究环节中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0.1米=0.10米=0.100米,“知其必然”。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又能“知其所以然”,学生在涂色比较的过程中自主验证了0.3=0.30。

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4、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

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

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教学案例《小数的性质》王宇艳榆社县箕城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