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国有企业战略管理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纵观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两极分化十分明显。
国有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情势下谋求发展,必须要依靠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自身形式而做出的整体性规划。
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死存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市场“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
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
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计划;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
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
这是关于企业战略比较全面的看法,即著名的5P模型。
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
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有三种管理结构:一是国有企业管理结构,二是民营企业管理结构,三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结构。
这三类管理结构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学习,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类型——中国国有企业管理结构。
国有企业,又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
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解放战争中,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最初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党提出了用比较短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为此,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
仅“一五”时期,全国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大军,建设了904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一五”时期,国有经济总投资为612亿元,新增国有固定资产492亿元,其中对工业建设投资260.1亿元,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42.5%,用于工业221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85%。
同时,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了国有企业。
国家通过新建和改造两种形式所建立的国有经济,使我国经济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
显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突出的主体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围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迈出了重大步伐。
在几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国有企业自身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虽然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中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在战略管理方面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不是没有战略管理,而是没有完整的战略管理。
当时国有企业战略的制定是由上级或上级的上级完成的,而且非常清晰、明确,几乎不可更改。
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只有战略实施,而这种只具有战略实施功能的组织是不具备真正系统的战略管理能力的。
因此,如果上级制定的战略是正确的或企业能影响上级制定优秀的战略方向,企业就比较成功。
反之,情况就会像我们看到的许多国有企业一样,市场经济的到来让他们“措手不及”。
很多企业甚至不知道其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自身的优劣势在哪里,最后逐渐走向破产改制的局面其次,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短视行为。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是通过行政任命的,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产生的。
为了能在任期内搞出政绩,产生经济效益,提高自己的价值,这些高层管理者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以获得短期的、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的利益,而对一些企业发展的长期变数,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今后的资源供应、寻找及开发新市场、对预期市场及其容量的预测等等,均不加以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极易造成多家企业目标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市场,形成一哄而上的竞争局面,常常导致促销战和价格战,如我国近几年的洗衣机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器大战。
这样一种竞争状况严重削弱了这些行业的获利空间,并导致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消费者的需求被忽视,得不到满足。
相反,若每个企业都能根据环境的变化,结合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合适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发现不同偏好的市场,通过差异化来满足目标市场,则不仅可以避免在某些产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而且有利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较长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些企业领导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整天忙于日常事务的管理,事无巨细皆过问。
我们调查一个国企领导一周的工作计划就不难发现,他大量的时间仍然会沉湎于企业的各种具体事务中,所谓“放心交给下属去做事,自己只负责制定企业的战略方向”的说法,只是MBA的课程要求,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差距甚远。
有过实际企业操作经验的人都会发现,由于国内企业总体基础素质较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以及企业运行规则的不健全,使得企业领袖大量的时间用于应付来自各方的问题。
任何一个在电视机前大谈企业战略的领导,他真正坐下来研究企业战略的时间有多少他是很清楚的。
由于企业没有长期的发展目标,或把战略简单地等同于长期计划,这样,即使企业会在短期内出现繁荣,但由于难于适应现今多变的环境,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
另外,国有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存在先内后外、先硬后软现象。
先内后外主要是指在战略的制定与选择过程中,国有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条件,即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与能力,而对于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却缺少关注。
先硬后软主要是指企业最重视的内部条件是财务状况,其次是生产和设备、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职工素质位居其后;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目标和战略排在末位。
可见,高层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考虑企业内部条件的先后顺序大致是由“硬件”(资金、设备、市场等)到“软件”(研究与开发、组织结构、职工素质等)。
相反,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战略规划的应用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的“软件”因素正日益受到重视,它们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力之增长明显快于企业内部“硬件”因素的相应增长。
国有企业要想摆脱困境,提高其“生存”能力,必须要注重战略管理,克服其在战略管理中存在的误区,首先确定做正确的事,再以正确的方法去做事。
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呢?首先要根据国有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战略分析,从而了解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所处位置,进而明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并使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战略分析的数据和结果一定要真实有效,不能马虎应付,否则影响企业今天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有准备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就是将企业的产品、形象、品牌等在预期消费者的头脑中占居有利的位置,它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选择,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企业做事如何吸引人。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如企业处于行业领先者,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必须引进现代经营战略,开展经营方式创新,通过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亲和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种种弊端,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员工素质的提高,激励员工发展自我,表现自我。
如企业自身处于追赶者地位,应积极发挥自身“小、快、灵”的风格,通过不断的渗透,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另外,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主的管理,所以必须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
目前的战略管理理论还不是很成熟,还在发展之中。
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的不确定因素大增。
因此,实施战略管理还必须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相结合才更加有效。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科学有效地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古往今来优秀的军事战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一个优秀的商场战略者,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亦能够在没有硝烟的商场中获胜。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没有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往往只能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长远利益。
反观那些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明确而有力的企业战略。
人们意识到: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战略观、指导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只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协调发展、国有企业的战略规划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2]聂正安.管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3]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何玉长.国有公司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7]李健.公司治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