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了解细菌的生殖、营养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2.巴斯德实验的探究、分析与应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准备实验器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问题穿线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第二节《细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好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菌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细菌这类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抽象的细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
第二节《细菌》效果分析对于“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这一段科学史的探究,教师应用了微课、推测、动手实验探究等方法充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提高了探究意识与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同时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将难点巧妙的放在重点后,通过推测、小组设计实验和试试身手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安排角色扮演:“自我介绍”,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知识梳理,这不仅是本课的亮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作业的设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细菌》一课有效采用了电子书包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效的解决了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显著。
第二节《细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菌》是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教材在本节主要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介绍细菌的发现,以图片辅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依据:根据教材、新课标和新的中考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
(一)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了解细菌的生殖、营养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观察、比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点: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探究、分析与应用。
教材的处理:“细菌”一节为一课时,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比较紧密。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既需要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例,又需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释生活实际中的现象。
对于“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这一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集知识、技术、情感和科学思想于一体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并要重视科学史教育,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第二节《细菌》评测练习【自主预习】知识点1:细菌的发现(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制作了能放大200倍~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知识点2:细菌的发生(2)提出问题:?(3)细菌的由来: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产生的。
(4)“微生物学之父”——,他还发现了菌,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知识点3:细菌的形态和结构(5)大小:细菌的个体,只有用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6)类型: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细菌都是细胞的,每个细菌都是生活的。
(7)结构:(如图所示,完成填图)(8)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而动植物细胞有。
因此细菌被称①②③⑥⑤④为。
(9)营养方式:细菌没有,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者。
因此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为。
知识点4:细菌的生殖(10)生殖方式:。
(11)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不是生殖细胞。
探究任务一:细菌的发现1.制作了能放大200倍~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2.你有什么启示?探究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1.细菌几乎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2.这是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菌的几种形态,请你认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
3.完成细菌的结构图4.模型制作并画图①②③⑥⑤④①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细菌的结构模型。
②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或动物细胞结构图。
③制好画好后一并拍照上传。
5.完成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6.完成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探究任务三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利用以上所给实验材料和器材,制定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实验并解说,时间3分钟)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肉汤仍澄清 煮沸、静置 一年后一天后 打断瓶颈肉汤变浑浊酒精灯 三脚架石棉网各两套 肉汤 锥形瓶两个 橡皮塞 直玻璃管 弯玻璃管1.肉汤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方法中的,煮沸相当于。
2.实验中的变量是。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
3.结论:4.从虎克和巴斯德的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
试试身手:如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
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请回答:(1)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分别是。
(2)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则是。
(3)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内。
探究任务四细菌为什么无处不在?1.生殖方式:。
2. 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个体微小,便于散播。
走进生活: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要进行严格地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主要目的是()A.仅为保持清洁B. 防止细菌感染病人C. 防止病人见到医生D. 方便手术拓展延伸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下列哪项为标准?()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学以致用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口腔或鼻腔内的液滴喷出2米以外。
想想这会对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二节《细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合作探究魅力课堂,我实施了如下教学策略: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课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
我认真备教材、备学生,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了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实验器材和课件等。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预测,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出示同学们亲自制作酸奶的电子相册,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美味的酸奶是哪种生物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
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三、优化“学、讲、练”时间安排,促进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时间就是效率。
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为了突出重点,我应用了图例,表格,比较,画图,用泥塑雕琢等方式。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巴斯德的实验放到了重点之后,采取了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
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教师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使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
第二节《细菌》课标分析“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一部分。
作为生物界中的一个独特的生物类群,细菌的主要特征颇具特色,不仅反映出生物界的多姿多彩,也是揭示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证据,通过将细菌的主要特征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更锻炼了学生比较、归纳等学习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生物技术”这一主题中,建议用乳酸菌制作酸奶,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