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第九《史记》《汉书》要点梳理《经典常谈》第九《史记》《汉书》要点梳理《史记》《汉书》介绍: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
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一、填空。
1.《史记》由汉朝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O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两代尤然。
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等,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
6.《史记》记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
7.《史记》虽然窃比《》,却并不用那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的。
十,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类记各方面人物。
9.《史记》以后,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10.班固的《汉书》是用《》作底本的。
I1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奉汉和帝命与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12.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13.《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
就史论史,(人名)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14.《汉书》采用了《》的体制,却以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的体制,断代成书。
【答案】1司马迁纪传断代2.黄帝汉武帝1303.正史4•明、清5,太史公魏、晋6.汉事7.春秋咬文嚼字8.编年表世家列传9.班彪10.《后传》11.班昭马续12.辞赋散行排偶13.班固14.史记汉事汉书―*44b⅛S1一、理停。
15.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C)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B.司马迁以其“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C.《史记》里有议论,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入狱有关,这也贬低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
D.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解析:《史记》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故选C.16.下面对《史记》与《汉书》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B)A.《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B.《史记》“文赡而事详”,《汉书》“文直而事核”。
C.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
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
D.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解析:《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故选B。
三、问答题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7.“《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18.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
原因是什么?19.朱自清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请你结合《周亚夫军细柳》中对将军周亚夫的描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J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20.《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
【答案】17.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
18.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
唐代以前的人崇尚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
(大意对即可)19.本文着重运用对比、侧面描写来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土言必称“将军令日”“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
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0.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拓展阅读(一)【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遹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譬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