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与《汉书》泗县职教中心赵贤超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人物刻画和史学的思想性。
这对于初学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而《汉书》则秉承《史记》的优长,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史书的先河。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认知它们的各自特点,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本人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对《史记》与《汉书》的认知。
一、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后因李陵事件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发愤继续著书,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历时十六年。
2、家境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过太史令,这在中国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很幸运的,毕竟那时的孩子有学习条件和机会的人是很少的。
据说,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汉代大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跟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为司马迁来后来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漫游与侍驾由于司马迁受父亲的指点和家境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很强烈的。
因此司马迁在加冠礼之年,决然出游,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有关的历史传说。
后来他官至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
其中一次西巡,曾到过巴蜀。
随驾出巡更开阔了司马迁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
这些都给司马迁后来的撰写《史记》,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受宫刑著史书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开始接触皇家藏书,整理选录历史典籍,为写史书作准备。
继任太史令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真是上天对他的厚爱。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次李陵事件,给他带来横祸。
因李陵被迫投降匈奴,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激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悲痛欲绝的他想到了自杀,但“伏法而死”又有什么意义呢!父亲的遗愿,本人的理想怎么能实现?我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的写作计划,前后花了十六年心血。
二、班固与《汉书》1、作者简介班固(32-92),东汉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一生主要从事历史著作《汉书》的写作,历时二十八年,死后由妹妹班昭最后完成。
2、家境熏陶说来也是历史的巧合,班固的家境与司马迁的家境是很相似的。
虽然班固的父亲班彪不是太史令但也是东汉的著名的史学家,对史籍很有研究,编写《史记·后传》数十篇。
班固从小受父亲的治学思想的熏陶,年九岁,就能著文诵诗。
由于父亲在京做官,从小就进入洛阳太学读书,得以博览群书,开阔了心胸。
为他后来写《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突遭变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未竟事业病逝;班固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
这也是历史的巧合。
班彪临终一再嘱托班固,完成《汉书》遗愿。
班固于明帝永平元年(58年)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开始撰定《汉书》,五年后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被捕入狱,得弟班超营救,明帝亲阅所写传记,不仅没有处分,反而供职兰台,敕令修史。
至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
一部分“志”、“表”,还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及马续续补完成的。
司马迁与班固的成书过程中,不同的是司马迁为了写史书,曾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和澄清有关史实。
跟汉武帝出巡,这也为司马迁的著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班固却没有司马迁的出游的经历,而是在《史记》及其他史书和皇家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汉书》的。
三、《史记》与《汉书》的体例1、《史记》的体例史记全面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全书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十三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发展的发展历史。
2、《汉书》的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
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
他的体例基本承袭《史记》,仅改“书”为“志”,省去“世家”并入“列传”。
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
四、《史记》与《汉书》的特点1、《史记》与《汉书》的语言特点《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
《史记》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如在《陈涉世家》中,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语言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那种对暴秦的批判与否定,对陈胜的赞颂与肯定非常鲜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这段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精彩。
作者通过语言把秦王以大欺小,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外强中干的丑恶嘴脸给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通过语言也把蔺相如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敢做敢当,巧妙周旋的正面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总体来说《史记》的语言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
《汉书》语言情感较淡,爱憎感情,主观色彩不明显,叙事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语言简洁整齐、富丽典雅、谨严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但《汉书》的语言不如《史记》的文气流畅,赋予神韵。
2、《史记》与《汉书》的人物刻画作为汉代两部纪传体经典史著,《史记》、《汉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史记中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刘邦对开国功臣的猜忌方面的人物塑造就很典型。
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被逼造反。
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吕后利用陈豨事件诛杀韩信。
刘邦得知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拜丞相萧何为相国。
众人前来贺喜,只有原秦朝东陵侯邵平却前来吊丧。
萧何大惊,问其故。
邵平分析,萧何无功受封,且值韩信被杀之时,很明显是主子也在猜忌你,所以,你才受封!接着,萧何依邵平之策,不接受封赏,散尽家资,作为军费。
刘邦知道后大喜。
要知道萧何当年是刘邦上司,对刘邦关爱有加,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带领全族一直追随刘邦,就是这样同甘苦,共犯难的知己,他也不放过猜忌。
通过这件事,读者可以看出刘邦是怎样一个复杂性的人物,心中就有了定位。
再如:《鸿门宴》中,项羽是个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却最终失败的英雄。
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史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
更由于自矜攻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席间舞剑也不表态。
对樊哙的闯帐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赐酒赐肉又赐坐。
最后放走刘邦。
《史记》中不少篇章真实地叙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而在《汉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便影响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史记》、《汉书》都长于刻画人物,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
总体看来,《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史记》一筹,《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3、《史记》与《汉书》的思想性《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坚守公正客观的原则性。
它大胆地揭露了封建集团的罪恶,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和反抗,充分肯定了秦末的农民起义运动,将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列为世家,热情地歌颂了一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的优良品质。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饱蘸了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
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残忍、欺诈、虚伪等丑恶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揭露。
从来史官对本朝皇帝都十分敬畏,司马迁却是个例外。
如刘邦是汉代的开国君主,司马迁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结束楚汉战争的战乱,统一国家的业绩外,也在有关人物的传记中将刘邦身上不光彩的阴暗东西暴露无遗。
如:项羽自杀以后,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以鲁公安葬了项羽,并在项羽的墓前大哭一场,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
项伯等四人还被封了侯。
大家知道,刘邦是打着义帝的旗号,讨伐项羽的。
与自己为敌数年的项羽死了,他又立即为他举行葬礼!?《史记》这样记载,实际上是说刘邦在作秀。
如果刘邦真是尊重项羽,为什么还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藉”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朝堂?这就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的虚伪,内心对项羽的忌恨是真。
刘邦的奸诈,有心计,心胸狭隘,善于伪装的性格暴露无遗。
而《汉书》呢?它的思想性就远不如《史记》来的深刻。
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班固的时代,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学统治严重,加之《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直接受到皇帝的干预,班固的思想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他怎么也不敢向司马迁那样批判开国皇帝,指责当朝君王。
因此《汉书》就常常有失公正客观,少了《史记》那样的批判锋芒。
作为中国历史中的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