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钱乙,字仲阳,北宋名医,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归纳小儿的生理病 理特点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 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病广录论述,明确新生儿脐风 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 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元朝--新中国成立)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
继 位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

类专著之始。
康 熙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知识链接: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 麻子,天花”由此得名。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 首都内罗毕举行庆祝仪式,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到目前为止, 是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何廉臣著《儿科诊断学》是我国最早的儿科诊断学专著。
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入检诊一项,用于 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1949年以来,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中医院校, 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中医儿科科研、临床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博士、硕士,而且 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提出:小儿“斑疹伤 寒”是由“蕴蓄浊恶热毒之气”而发,亦主“辛凉之剂”为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朱震亨《丹溪心法·小儿论》说:“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 为病”,易伤阴液,治当滋阴养液为法。
李杲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是引起元气与阴火关系失常,导致疾病发 生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善采众长,著《保婴撮要》20卷。采用“烧灼法断 脐”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倡导乳儿用药“若用汤药,宜疗乳母”的给药途 径。
思考:为何多部著作中都提出以烧灼法断脐 ?是什么原理 ?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代: 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提出了“疗惊必先豁 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等理论。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对清以前儿科理论与经验 进行总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其代表作是什么?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清朝后期中西医合参:
恽铁樵著《保赤新书》对麻疹并发肺炎、腹泻等,结合西医理论进行认 识,从神经系统分析小儿急惊风、慢惊风的生理病理。
张山雷著《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主张“引据经典而不盲从,参证西说 而不附会”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元代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 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 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 痰治法。
四证八候:指风、惊、痰、热四证,以及搐、搦、掣、颤、视、引、反、 窜八候。 搐,即手臂伸缩;搦,即十指开合;掣,即肩头相扑;颤,即手足动摇震颤;反, 即身向后反仰;引,即手若开弓;窜,即两目发直;视,即眼露白睛而不灵活。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 “育婴四法”。
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 伤,则根本常固矣。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我们究竟讲了什么?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小结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章,给出了中医儿科学的定义,确定了性质,界 定了范围。
全章共分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形成、发展与成熟等三个小节概述了中医 儿科学在各时代的发展阶段概况,以及中医儿科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学术理论。 重点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各发展阶段的著名代表医家、代表作及其学术思想和 学术成就。
金元时代以来,名医辈出;儿科专著不断问,世中医儿科学进一步发展成熟。 思考:你知道哪些金元时代的名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滋阴派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儿科论》中指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 冷少也。”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隋唐--宋代 960=1279)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 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00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 论其理法方药。
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 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起源: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 “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据《诸病源候论》记载:“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
以占寿夭,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对儿科诊法,望闻问切的标准化,辨证的规范化和微观化等,都做了有 益的探索;重视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以及各种传染病的 发病率。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继承好传统理论知识和 临床技能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发 扬和创新,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 鲁伯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 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 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 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等观点。
中医儿科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临床教研室:李庆焕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
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疗一门医学科学。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目的:
1.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熟悉著名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此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 当时世界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幼幼新书》主张3岁以内小儿可以 观察指纹代替切脉,并叙述了虎口三关 指纹的察 看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 科、以上, 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万全明代名医,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片玉心书》等。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 录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四、 各时代的主要代表作品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远古—南北朝 420-589)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扁鹊……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内经》提出了小儿生理,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针刺疗 法等论述。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 ,其中还记载了《胎胪药录》, 相传这是最早的妇婴药书。
指纹辩证方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风轻、气重、命危”。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与成熟
温病学家吴瑭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 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 临床用药注意点。
思考:吴塘还有什么名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