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学》课件10-11.

《地质地貌学》课件10-11.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黄土的分布与特征
1 、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欧亚大陆,几 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从太平洋西岸到大西 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区,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暖黄土--荒漠黄土; 冷黄土--冰缘黄土 2 、黄土的性质 1)成分:①黄土是一种灰黄色的或棕黄色的土状堆 积物,质地均一,以粉砂(0.05~0.005mm)为主, 占总量的60%以上;②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 母等碎屑矿物(占80%),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 黏土矿物(小于20%),以及辉石、角闪石等矿物;③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 、AI2O3 等;
第十章 第一节
荒漠地貌 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 特地貌,二者在空间上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 成的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特别是沙 漠地区,在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及大陆性冰川外缘区 亦有分布。 一 、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 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水成论认为:鄂尔多斯侏罗系煤系地层中的“坯砂岩” 是黄土的物质源,部分黄土具有层理,巨厚的黄土主 要堆积于人类活动以前,间冰期大量的降雨为黄土堆 积提供了动力;并且高度有限--黄土线。 结论:黄土主要是风成作用形成的原生黄土,少量为 次生黄土。黄土高原总体上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三、形成黄土地貌的地层
1 、风蚀作用 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 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物(沙物质)吹走, 使地面遭到破坏,称为吹蚀作用。 风吹经地表时,被吹起的沙粒对岩石进行冲击和 摩擦时,岩石表面会受到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 磨蚀和吹蚀统称为风蚀作用。 2 、风沙搬运作用 风挟带各种不同颗粒的沙物质,使其发生不同形式 和不同距离的前移,称为风沙搬运作用。含沙的气流 称风沙流。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 和质量不同,有3种形式: 1)悬移,小于0.05mm的 粉砂和粘土;2)跃移,0.05~0.5mm;3)蠕移,粒 径大于0.5mm的粗沙。
2)黄土的物理性质:结构松散,孔隙度高达40~50 %,无沉积层理,透水性很强, 垂直节理发育,直立 性很强; 3)厚度:黄土最厚达180~300m。山西黄土高原厚度 达100m,陕北黄土高原达100~200m,陇西黄土高原 达200~300m 。 黄土的上述特点,使其为黄土地貌发育提供了物质 基础,也决定其在干燥状态下是固结结构,在流水作 用下,可溶性盐类溶解,粘土颗粒流失,失去固结性 成分散状,因此黄土易受侵蚀,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 成沟谷、沉陷和崩塌。黄土的强度也显著降低,发生 强烈沉陷和变形--黄土的湿陷性。
四 、荒漠类型
1 、荒漠分布 2 、荒漠类型: 1)岩漠 2)砾漠 3)沙漠 4)泥漠
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
观看形态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照片: 黄土沟谷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碟、 黄土陷穴、黄土柱
问题思考:
问题1.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是风力作用形 成的?还是流水作用形成的? 问题2. 秦大河院士认为:沙尘暴将沙尘输送到 黄土高原上空,纷纷扬扬地落到黄土高原上-- 黄土被侵蚀搬运下游堆积到华北平原上--, 沙尘暴输送矿物气溶胶成为大气降水所必需的 凝结核 ,--矿物质随雨水降落到海洋里养活 了一批浮游生物,形成一条很好的生物链。这 个观点对不对?
2)纵向沙丘, 3)多风向作用沙丘 2 、沙丘移动规律 1)风是沙丘移动的动力因素 2)沙丘的湿度 3)沙丘植被覆盖 4)沙丘移动
据研究,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离为: D=Q/rH Q 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沙量; H 为沙丘高度; r 为沙的容重。 我国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多在5~10m间,小 部分或超过10m。
四 、黄土地貌类型 1 、黄土沟谷地貌 2 、黄土沟间地地貌 1)黄土塬 2)黄土梁 3)黄土峁 3 、黄土潜蚀地貌 · 黄土碟 · 黄土陷穴 · 黄土柱 · 黄土的流水侵蚀

秦大河院士的观点:沙尘暴将沙尘输送到黄土 高原上空形成黄土高原--黄土侵蚀搬运形成 华北平原--,沙尘暴输送矿物气溶胶成为大 气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 ,--矿物质随雨水降 落到海洋里养活了一批浮游生物,形成一条很 好的生物链。这个观点对不对? 秦大河院士的观点是一个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 的问题。说明人类要善待自然、改善生态环 境,但并不等于要制止沙尘暴,因为它是一个 自然现象。因此,我们要辩证的认识沙尘暴。
1、午城黄土(Q1 ):颜色较红,含红色埋藏古土壤; 2、离石黄土(Q2 ):一般厚100m,普遍含红色埋藏古 土壤,土质较硬; 3、马兰黄土(Q3 ):浅灰黄色,较疏松,厚10~50m, 含多层古土壤; 4、全新世黄土(Q4 ) 黄土中含有多层古土壤,及禾 本科、藜科、菊科、蒿属植物-反映半干旱气候,并 且气候冷、暖交替变化。
二 、黄土(Loess)的成因
英国人莱伊尔提出“水成说”,德国李希霍芬创立 “风成说”,俄国的奥勃鲁契夫、中国的刘东生院士 对黄土进行了深入研究。 风成学说认为: 1.中欧北美黄土是冰期时代,大陆冰川区干冷的反气旋 风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带, 逐渐堆积形成; 2.中国黄土分布区北面是沙漠戈壁,自北而南戈壁、沙 漠、黄土三者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这是内陆区强 大反气旋把荒漠区的沙尘吹送到草原区逐渐堆积形成 的。--三者具有孪生关系; 3.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古地貌 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以上3种搬运方式中,以跃移为主,搬运量占78%; 蠕移为次,占22%;悬移最少,仅占1%。 搬运高度,90%的沙量在距地面40cm范围内。 二 、风蚀地貌 在干旱区,由风和风沙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和磨 蚀作用所形成的风成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三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其中最基本的是由风成沙堆 积成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沙丘。 1 、按照沙丘走向和风向关系,可将沙丘分成3类: 1)横向沙丘,指沙丘走向与风向垂直或作60°以上 交角的沙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