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1994—2011)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21选修地理(第四部分其他选修模块)一、综合题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城乡规划] 图23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惫图,图24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图23 图24 (1)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和▲,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
(5分)(2)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
其布局理由是▲。
(3分)(3)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试分析其原因▲。
(2分)【答案】(1)东北西南东南河流和铁路(2)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城市下风向;交通便利(3)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解析】(1)读图24该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棉集团,可知199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结合图23可知,这三个方向上有河流和铁路,交通便利。
(2)重化工园区,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重化工园区布局在lM区,是因为M区区位于河流下游,根据图23中的风频图可知位于盛行风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对该城市中心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同时M区交通便利。
(3)考虑到东南方向是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第1问可知),而原来东南方向上没有公路,为了加强城城市与外部的联系,所以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2.(2009年高考江苏卷) [城乡规划]图17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
(3分)(2)省道改线的目的有。
(3分)(3)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
(2分)(4)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
(2分)【答案】(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货物运输量大(2)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镇交通污染。
(3)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方案一【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布局原则理解。
并在方案的优化比较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仓储用地的选择要考虑方便货物的输入输出,并要减少交通运输量,应选择在交通干线或枢纽地带。
(2)交通线路的设计要考虑通行方便、联系居民点同时减少对耕地占用、保护土地资源,避免破坏文物古迹、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
(3)从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耕地占用看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综合考虑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及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布局原则,方案一更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定位】①仓储用地布局及其原因;②省道区位因素分析;③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步骤等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城乡规划】图l9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从图l9a到19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和▲。
(4分)(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2分)(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AB、AC、AD)方向最快。
(2分)(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2分)【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减少(2)交通运输(3)AC(4)耕地减少、用地紧【解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逐步由线状转变成网状,交通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交通和城市之间相辅相成,尤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往往沿主要交通线向外延伸。
4.(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图22为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图22材料二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
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抖三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饵料的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
(2分)(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位于长江口附近,海水中的▲较为丰富;海底地形类型是▲,深度较▲,▲较为充足。
(4分)(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地,原因是▲。
(2分)(4)沿海易发生赤潮,其危害是▲。
(2分)6.(2009年高考江苏卷) [海洋地理]图16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位于中间。
(1分)(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
(3分)(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6分)【答案】(1)地球(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
风暴潮(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对海水水体运动(潮汐)成因理解、对海岸地貌特点的认知及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天文大潮形成在朔、望时,而“八月十八”则是望日即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之时。
(2)从图示信息可知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岛屿众多,海岸曲折、陡峻,海阔水深,多天然良港。
(3)舟山群岛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适宜发展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业等;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舟山群岛海岸曲折、陡峻,多良港,附近浙江、上海经济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故舟山群岛空间资源开发价值极高,适宜间港口,发展海洋运输业。
【考点定位】①大潮、小潮发生时间及其原因;②海岸类型及其特点;③海洋自然灾害;④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7.(2009年高考福建卷) 【选修2----海洋地理】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⑵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答案】(1)西岸: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东岸: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平直(2)港口建设多优良港湾;滩涂养殖滩涂面积较大;海滨旅游海岛(海岸)景色独特,气候宜人;滩涂晒盐气温高、晴天多;海岸带综合开发人口、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解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海峡为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东西岸海岸的主要类型不同,从图中海岸线的轮廓可以看到海峡东岸海岸线平直,则可以判断东岸是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容易被侵蚀形成平直的海岸线,海峡西岸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则可以判断西岸是基岩海岸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2)从图中可知海峡西岸的海岸带由我国福建省、广东东部地区、浙江南部地区组成,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的知识,海峡西岸的海岸带主要从港口、滩涂养殖、旅游、盐场、综合开发等。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海洋地理,主要考查海岸不同的类型及其成因和海岸开发利用方式及其条件。
8.(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 [海洋地理]图17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
(3分)(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
(2分)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 和。
(2分)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B.容纳、净化污染物C.增加河流水量D.保护生物多样性(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3分)【答案】(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B (3)B D(4)减轻了淡水变成;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解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该海岸带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产生的主要人为因素及其相互联系。
通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考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是本题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几年江苏高考地理出现频率较高。
地下水位下降至海平面以下时,海水入侵至地下,引起地下水含盐量上升;入海径流量减少,会引起海面高于河流水位,引起海水上溯进入河流,使地表水的含盐量上升。
净化能9.(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1宇宙与地球)图10示意离太阳最近的五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绘出金星作为“启明星”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并用文字标注“金星”和“地球”。
(4分)(2)扼要说明你这样绘图的理由。
(6分)【答案】(1)自内向外,第二条轨道为金星轨道,第三条轨道为地球轨道。
地球和金星所占据的轨道位置正确分别得1分,相对位置正确得2分。
说明:地球和金星可以画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但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2)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2分)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
(2分)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
(2分)【解析】第二条轨道为金星轨道,第三条轨道为地球轨道。
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
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
10.(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52-56)读日、月、地运行关系示意圈,回答问题。
(10分)图中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圆形虚线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以每天约1°的速度在轨道上自西向东运行。
当地球从A运行至B时,月球正好自M1至M2绕地球公转了一周。
⑴根据天文观察,月球每24小时在其公转轨道上运行约13.2°。
这样,月球完成绕地球一周的周期大约是天。
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了度。
⑵月球运行过程中朝向地球的月面几乎是不变的,这是因为。
⑶地球运行到图中B位置时。
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如果在清晨观察天空。
从时间先后比较,该月相的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
⑷当地球先后运行到A与C两个位置时,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都是,这段时间间隔被称为月。
⑸月球从M2位置运行到M3位置约需2天多,据图说明原因。
【答案】(1)约27.3 天(1 分);约27.3(1 分)(2)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一致(1 分)(3)娥眉月(1 分);早(1 分)(4)新月(1 分);1 个朔望(1 分)(5)月球公转一周处在M2 位置时,地球也在公转轨道上移动了27°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