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表明《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墨家,没有涉及诸子百家,故A错误;完整的科学体系、贵族阶层的旨趣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墨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墨家思想,墨家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与“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不符,故A错误;B是道家的思想,排除;“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正确;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以德行仁者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3.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 隶书B. 金文C. 小篆D. 草书【答案】B【解析】A.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排除;B.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源于书写材质,正确;C.小篆就是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排除;D.草书得名体现出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金文源于书写材质。

本题以书写字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汉字的形成与演变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4.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正确;君主至尊、“存天理,灭人欲”、新发展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正确。

A项说法片面,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年代适中。

6.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以看出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出版个人著作问题,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

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表明昆曲很受欢迎,是因为它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正确;陆王心学、等级观念材料未涉及,故AC错误;京剧比昆曲出现的晚,故B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8.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奇珍异兽是长颈鹿,“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表明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B正确;传统绘画类型、传统观念更新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明朝并未解除海禁政策,故C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

9.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数量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逐渐严重,中国人民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因此翻译的外国小说数量大大减少,故C项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后,不全面,应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

D项明显过于表面,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 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 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 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1.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

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需要掌握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发式变化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