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环境的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2.知识方面(1)明确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2)理解体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环境而实现的;(3)理解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环境稳态的概念.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的构成和作用.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环境稳态时各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围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明确地说明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代谢与植物新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进行物质交换的?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环境的知识.3.什么是环境?(1)明确体液的组成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 细胞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参考教材图3–15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人体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环境的“”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环境.根据上面所讲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投影仪显示下表: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容。
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
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
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
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 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练习:P6 一、基础题二、拓展题课后反思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明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能力方面通过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温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说明:本节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