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编制依据 (2)2、工程及地质条件概况 (2)3、复合地基工程施工方案简述 (6)4、施工部署 (7)5、施工平面布置 (10)6、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11)7、旋挖桩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措施 (16)8、旋挖桩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8)1、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12);(2)《复合地基技术规》(GB/T50783-201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4)《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5)《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DB51/T5026-200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7)《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建筑工程大直径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管理的通知》(成建委【2013】333号,2013年7月9日发)(8)《鑫苑·鑫都汇北区地基处理围及要求》,建筑设计研究院,(2014年4月30日)(9)《鑫苑·鑫都汇项目(北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年3月26日)(10)《鑫苑·鑫都汇项目(北区)(3#楼1单元、4#楼、5#楼)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地基处理工程》,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年5月12日)2、工程及地质条件概况2.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市双流县华阳镇牧华路南侧,交通便利。
该项目由26~32层高层住宅、2~3层商业及地下室(北区为1层地下室)组成。
本工程由鑫苑万卓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的勘察工作。
根据北区勘察报告所揭露的地层情况,3#楼1单元,4#楼,5#楼地基土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需进行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地基处理工作,通过地基处理使其地基土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表1.1 需进行处理的建筑物工程概况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2.1 地貌特征本场地位于流县华阳镇牧华路南侧,交通便利。
场地原为农田、荒地,场地地形大部分地段比较平坦,场地孔口绝对高程在467.11~468.50m之间,最大高差约1.39m,地貌单元属于岷江水系I级阶地。
2.2.2 岩性条件经勘察查明,场地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白垩纪中统灌口组(K2g)泥岩组成。
各层岩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耕土①:表层约0.3m为耕植土,灰色,灰黑色,松散,稍湿。
以粘性土主,含少量植物根茎、虫穴,夹杂有角砾、卵石。
为新近填土,全场地分布,层厚0.30~1.20m。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粘土②:褐色,可塑,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0.50~4.90m。
粉土③-1: 褐色~灰褐色,稍密,稍湿~湿,有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局部地段缺失,起伏变化大,局部混杂细砂。
层厚0.50~1.80m。
淤泥质粉土③-2: 灰黑色,稍密,稍湿~湿,以粉粒为主,质轻,含有机质,土质疏松,仅少数钻孔中揭露,局部混杂细砂。
层厚0.40~2.80m,主要分布于5#楼、6#楼、7#楼区域。
细砂④-1:褐色~灰褐色,松散,稍湿~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云母。
在整个场地局部分布(分布于卵石层之上)。
厚0.40~2.80m。
中砂④-2:青灰色,松散,稍湿~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云母。
在整个场地局部分布(分布于卵石层中)。
层厚0.40~2.20m。
卵石⑤:灰色~灰褐色,卵石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呈亚圆形、圆形。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夹少量云母片,顶面卵石粒间由少量粘性土和中砂充填,下部卵石粒间由中砂和少量砾石充填。
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局部区域卵石层底含有粒径大于20cm的漂石。
根据超N120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和卵石颗粒含量将其分为:松散卵石⑤-1: 灰色~灰褐色,松散,卵石粒径一般2~5cm,含量50%~55%。
呈层状、透镜体状分布。
N120修正后击数为2~4击,平均击数为2.7击。
稍密卵石⑤-2: 灰色~灰褐色,稍密,卵石粒径一般3~6cm,卵石含量55%~60%。
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4~7击,平均击数为5.5击。
中密卵石⑤-3: 灰色~灰褐色,中密,卵石粒径一般3~8cm,个别大于20cm,该层主要以透镜体状分布。
卵石含量60%~75%。
N120修正后击数一般为7~10击,平均击数为9.3击。
密实卵石⑤-4:灰色~灰褐色,密实,卵石粒径一般3~8cm,个别大于20cm,层状分布。
卵石含量大于75%。
N120修正后击数不小于10.0击。
(3)白垩系中统灌口组(K2g):泥岩⑥:棕红~紫红色,泥状结构,薄层~巨厚层构造,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质矿物,遇水易软化,局部夹乳白色碳酸盐类矿物细纹,水平层理,为水平产状岩层。
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泥岩、中等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⑥-1: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钻孔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用手不易捏碎,但用手指甲可在上面刻画图案,岩石结构清晰可辨。
层状分布,局部地段以透镜体分布。
中等风化泥岩⑥-2:岩芯多呈长柱状或短柱状,少量碎块状。
指甲可刻痕,但用手不能折断。
分布全场地。
勘察未揭穿。
2.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市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市气象特征为:a.气温:多年平均值16.2°C,极端最高值为37.3°C(1953年5月18日),极端最低值为-5.9°C(1975年12月15日)。
b.降水量:多年平均值947.0mm/年,日最大值为195.2mm(1959年7月15日)。
c.蒸发量(蒸发力):多年平均值1020.5mm/年。
d.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82%。
e.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1228.3小时/年。
f.风速风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多风向为NNE,出现11%(连续23年平均值),该最多风速方向的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4.8m/s,其风向为NE;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其风向为SSE。
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根据勘察报告,该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10.70~11.60m,相应高程为486.37~487.70m。
根据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水位变幅在1.00~2.00m之间,建议该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可按-5.00m取值(相应绝对高程为493.00m),场地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k取20.00m/d。
3、复合地基工程施工方案简述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实际是在卵石及中砂中掺入适量的水泥和水,用专用成桩机具制成的具有可变粘结强度、可变桩径的复合地基。
桩身混凝土强度一般在C15~C30之间,为刚性桩。
在外荷载作用下,大部分荷载由桩承受,桩周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端阻力随荷载作用的时间及桩侧阻力发挥的程度而逐渐增高。
同时,桩顶褥垫层发挥调节作用,使桩间土与桩身共同作用,逐渐形成复合地基。
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具有可通过改变桩长、桩距、褥垫层厚度和桩体材料配比,使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有很大的可调性和具有使基础变形减小等能力,同时这种桩具有提高承载力幅度大、施工简便、造价较低、噪音小及作业时不易缩径不易塌孔等诸多优点。
这种地基施工方法的工程造价适宜,工期较短,文明施工容易保证,适宜本场地。
表3.1 地基处理工艺参数. 4、 施工部署4.1 施工总目标4.1.1 质量目标 分项工程90%合格。
4.1.2 施工工期地基处理施工工期为23天,具体工期见下表:处理区域实际布桩间距S(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kN)实际布置桩数(根) 筏板基底面积(m 2)实际置换率m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3#楼1单元 3.152150 88 7210.095 515.554#楼 3.20 2250 89 750 0. 520.52 5#楼2.5521001317430.507.094.1.3 安全目标杜绝死亡及重伤事故,轻伤频率控制在2‰以。
4.1.4 环保与文明施工目标坚决执行市及我公司的有关规定,确保达到市级文明施工达标现场。
不污染施工区所有道路,不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夜间施工尽量减少扰民,把噪音、粉尘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4.2 进度计划根据工程特点,本项目建筑物地基处理及检测时间约为15天,具体劳动力及机械设备安排视现场施工作业面及业主要求进行。
如可同时提供施工作业面,则采用各栋建筑同时开工、交叉作业的方法,总体施工时间约为23天。
现按单栋建筑物对项目工期计划如下:旋挖机挖孔、灌注混凝土成桩(11天)→混凝土养护(4天)→检测并出具报告(3天)→裁桩、铺设褥垫层(4天)。
4.3 材料供应计划工程材料计划详见工程材料计划表(表4.3)。
4.4 机械设备计划表4.4 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4.5 劳动力需用计划表4.5 劳动力计划表单位:人4.6 施工准备(1)组织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做好不同工种、不同分项工程的书面技术交底,组织好图纸的会审工作,制定施工工艺卡,编制施工技术实施方法和实施程序。
(2)组织先期人员进场,按施工平面布置搭设临建,修通便道,接通水、电。
(3)协同建设单位和监理公司相关技术部门,确定基准点和导线点,为测量工作提供依据。
现场捡底情况若与勘察报告不一致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反馈。
5、施工平面布置5.1施工道路根据现场条件,通过现场修建的马道进行相关材料的运输。
5.2施工用电方案根据选用设备情况,施工现场高峰期最大用电容量约为200千瓦,搭接建设单位指定电源接口。
尽可能分工区供水电。
施工用水尽量采用抽取的地下水,生活用水按当地生活用水条件解决。
施工过程中,施工用电安全组织措施如下:(1)、建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2)、建立技术及安全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容和注意事项,并应在技术及安全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3)、建立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度施工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按照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定期对现场用电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4)、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维修分片、分块、分机落实到人,并辅以必要的奖惩。
(5)、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和各类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