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
一方面,出于政绩的考虑,征收的土地多用
理,国土资源部在 2004 年推出城乡建设用地增 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以致住宅用
减挂钩政策,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 地和工业用地占的比例过大,大量土地由于缺
用地减少相挂钩”。该政策是城乡土地统筹配置 少资金得不到有效开发处于闲置状态。而交通
2.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违背 农民的意愿。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的规定,要减少农村居民点,增 加城镇建设用地的供给。各地采取措施进行土 地整治,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缓解 城镇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在实际执行中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管理办法》 对增减挂钩事项仅做了原则性的规 定,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在挂钩政 策推行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
应有的制约性,重建设、轻规划是其一大弊端。 空间,也带来诸多问题。随着城镇化规模的不断
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和管理, 扩大,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导致失地农民的增
城镇规划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所确 加。法律虽然对土地征收条件和程序做了规定,
但由于立法的缺陷和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 赖,政府凭借手中的权力大肆征收土地,出现过 度征收、强行征收和低价征收的现象,征地过程 中违法违规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征地范围过 广、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失地农民缺 乏长远生活保障等,造成农民失地又失业,生活 得不到可靠保障。在低价征收和高价出让之间, 农民没有享受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土地财产权 难以实现,农民不满安置补偿导致的群体性事 件和上访事件逐渐突出,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 盾日益凸显,给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留下了巨大 隐患。
的条件下,建设用地的增加就意味着耕地和未
利用地的减少,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 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巨大,我 国还有 3 亿多人要城镇化,土地总量有限,要做 到既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土地需求,又能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简单地依靠扩大城市范围
072 来增加城市土地,而要转变城镇化中土地利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 略,城镇化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 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持续增长, 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让农民离开土地,可以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也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 设的重要任务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李克强总理曾说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 引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 步显现,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人地矛盾将进一 步加剧。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1.3%,预计 到 2030 年将达到 65% 左右。如何为城镇化建 设提供土地保障,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 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069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
大 学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孔令仙(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 合肥
五 年 第
230059)
一 期
摘 要: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原本稀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土地 利用的对策措施,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土地支持,已成为可持续利用土地 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5)01-0069-05 收稿日期:2014-03-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法学会资助课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法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号:201301) 作者简介:孔令仙(1977—),女,硕士,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讲师,从事刑法学研究。
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 年则提高至 142 平方米,现有工业用地存在大
利用。
量浪费情况。农村建设用地粗放浪费更为严重,
农村村庄占地面积大,居民点布局分散, “一户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存 多宅”现象普遍,宅基地超标问题严重,进城农
在的问题
民“两栖”占地。由于“一户一宅”政策没有配套
开发的都是较为贫瘠的耕地。从补充耕地的能
力看,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
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
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能开发为耕地
的甚少。
2.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
全。据预测到 2030 年,满足 95%的粮食自给率
需要保有耕地面积 18.50 亿亩;满足 90%的粮
学 报
耕地的补偿措施,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 则,确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学 社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是土地综合
会 科
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可
学 版
以增加耕地面积的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得到的
和科学发展观,导致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互不衔接。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与土地利用规划严重脱节,加剧对土地的侵 占行为。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 现状
土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要素,城镇化 进程中逐渐增加的人口对耕地的需求和工业 化、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的占用,已经成为制约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为解决土地
供应紧张问题,采取如下措施: (一)征收集体土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土
地支持 我国实行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两种制度,
其一,地方政府开展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 是为城镇发展提供土地指标,在政策推行中片 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以扩大城市建设规模,而 非协调城乡发展、支持农村建设,出现擅自开展 增减挂钩试点或盲目扩大试点范围,背离了制 度设计的初衷。
其二,没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缺乏 完善的安置补偿标准,土地整理的收益大多流 向城镇,在挂钩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常会由于资 金的不足使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损害农民的 利益。
效率低
的占 57.3%,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1]
1.土地规划意识淡薄,缺乏对土地利用的控
(二)土地的供给方式,侵害 农民的土地
制。土地规划是国家引导和控制用地的重要手 利益
段,但在城镇化建设中规划的引领作用并未发
1.政府主导征地,农民没有话语权,权益严
挥:首先是规划之间不协调,城镇化的发展缺乏 重受损。土地征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18.18 亿亩和 18.05 亿亩。虽 然 2013 年 12 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发布
学 报


时称 2012 年耕只有 18 亿亩,已接近保护值。而
五 年
到 2020 年要达到 60%城镇化率和 70%工业化
第 一
率的目标,还需要上亿亩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需 期
其归属状态不能改变,城镇建设必须使用国有 土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的 需求逐年增加,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严重紧缺。使 用新增土地和利用城镇原有的存量土地,是解 决城镇化发展土地瓶颈的两种重要途径,但城 镇存量土地的使用在实际执行中面临很多阻 力,涉及到规划、拆迁安置、补偿等,需要经过漫 长的谈判,牵涉面广、代价高、难度大,容易引起 纠纷;而使用新增土地即征收集体土地,是以政 府的名义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好规划、成本低、 难度小,易操作特点。故各地政府在解决建设用 地不足时都将征收集体土地作为主要途径,并 一直依赖新增建设用地,频频征收集体土地甚 至耕地,以缓和用地紧张的局面。
其三,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动力不足,部门工 作各自为政,质量难以保证。挂钩政策推行过程 中,公众参与不足,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合力,项 目重数量轻质量,以劣地换好地,违背农民意愿 强拆强建,农民“被上楼”问题突出,一味做大村 民聚住区,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违背了农民的 意愿。[2]
(三)城镇建设盲目扩张,影响耕地的数量 和粮食安全
措施,宅基地缺乏退出机制,导致大量的宅基地
上述措施的实施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 闲置、废弃,难以盘活,出现农村人口减少,用地
土地支持,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但在土地利用 却增加的现象。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浪费,导
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致建设用地闲置与紧张并存。截至 2012 年 8 月
(一)缺乏科学的城镇土地规划,土地利用 底,全国共有闲置土地 95 万亩,闲置 2 年以上
的制度创新,通过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拓 用地、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用地所占
展城镇发展的土地空间,在建设用地总量不显 比重较小,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著增加的前提下,既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又保
另一方面,城镇用地的内部结构和布局不
障建设用地的供给。具体做法是根据土地利用 合理,商品房开发落后,城镇的建筑密度低、容
1.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冲击了 耕地红线。首先是土地征收影响耕地的数量。城 镇建设用地粗放式扩张,扩大的建成区中约
50%-60%是耕地,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耕 071
地面积逐步减少,威胁耕地和粮食安全。[《3] 全国 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要求严格
海 大
控制建设用地,确保到 2010 年和 2020 年耕地 学
(二)清理城镇闲置土地,有 效增加土地
渤 方式,做好城镇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推动土地
海 大
高效配置,防止城镇低水平扩张,探索农村建设
学 用地市场建立,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学 报
(一)坚持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制定并严格 执行土地利用规划

学 社
1.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规划方案的科
会 科
学可行。党的十八大对城镇化发展战略做了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