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3.2 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
根据以上比较系统旅游资源的相对密度指数分布,应用如下方法,可推求五个省份的旅 游资源综合优势度(表 3.3)
Z = ( m · n - ∑ dij ) / ( m · n – n )
式中:Z—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m—省区数;n—旅游资源种类数,实际考虑 5 种;∑ dij —各种旅游资源在比较系统中位次之和。
甘肃人口 西部地区人 全国平均人 甘肃与西部人口 甘肃与全国相对
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人口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⑤=①/③×100
11.46
14.04
9.15
81.6<100
125.2>100
34.36
14.39
9.54
238.8>100
360.2>100
61.09
从表中可知:甘肃的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可观,在西部地区优势比较明显,除国家风景名 胜区数量略少于西部各省区平均外,其余几种重要旅游资源总体数量均较大。事实上,作为 三大高原的交汇处,甘肃的自然景观独特多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的重要 通道,甘肃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很丰富。可是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统计数据中,旅游收入排位靠 后的状况与其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甘肃旅游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旅游资源基础评价体系的建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区域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丰富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的 首要问题。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以达到对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利 用和保护,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一项或某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开 发利用进行可行性比较和评判的过程。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个组成要素在数量、 质量上相差较大,且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也不尽统一,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本质地反映 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态势,本文选取能体现甘肃旅游资源优势、特质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五类旅游资源为代表,建立了旅游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基础评价体系(见表 1.1)。
4
3 71.02
1 1.278
3

1 153.64
3 2.772
1
5 115.38
2 0.083
5
2 175.44
5 1.506
2
由上表可知:相对于其他四省区,甘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口相对密度排第三,有一定 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相对密 度排第三,也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 森林公园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三,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面积相对密度居第一,分布具 明显优势。甘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二,地域旅游客源市场不大,且面积相 对密度较低,居第四位,情况很一般。甘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口相对密度与面积相对 密度均居第四,地方客源市场具优势,但资源集中程度偏低。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3
40
177
2.80
1.69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
41
188
2.76
4.79
国家级森林
公园
16
39
292
1.44
5.48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4
31
99
2.61
4.04
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43
199
1268
2.21
3.39
注:西部地区按 12 个省份,全国按 29 个省份
对比 结果
⑥=⑤/④ 小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高翔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
E-mail:xgao@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本文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 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 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 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 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

一定区域范围内人 反映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
均拥有的旅游资源
丰欠程度

计算方法 区域旅游资源总体数
量比较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量与区域国土面积
的比值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目与区域人口总数
比值
2、甘肃旅游资源丰度与分布评价
2.1 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
目前甘肃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处(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敦煌鸣沙山-月牙
甘肃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9
4
1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15
12
5
4
国家级森林公园
16
11
6
2
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
7
6
1
1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
62
57
6
10
人口(亿)
0.262
0.873
0.371
0.052
0.057
面积(万 km2)
45
48.5
20.56
72.12
6.64
基于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标,进一步可推求五大类旅游资源的人口和面积密度指标 (见表 3.2)。比较指数的选取不同,其大小所指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一样。对旅游资源面积 相对密度而言,其越大,说明该地区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丰富,优势自然也大;对旅游资源 人口相对密度而言,大小和旅游资源优势没绝对的对应关系。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 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 国家级森 林公园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 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
单位
表 2.3: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单位:处/亿人口) Tab2.3: The relative population-density of the representative tourist resources
优势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也是在比较中发挥的,区域对比能可反映彼此的差异和特征。
旅游资源比照既要体现区内系统观念,更要注重大系统观念。选取临近甘肃的四个省份(四
川、陕西、青海与宁夏)为参比对象,组成一个比照系统。这个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
标如下:
表 3.1:比较系统旅游资源基础指标
Tab3.1:The basic indexes of tourist resources system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国家级 森林公园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表 3.2:比较系统系列指标
Tab3.2: The indexes of compared system
甘肃
四川
陕西
人口相对密度
11.46
10.31
10.78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067
0.186
0.195
位次
4
2
1
人口相对密度
甘肃面积相 西部地区面 全国平均面 甘肃与西部面积
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0.067
0.073
0.124
91.8<100
甘肃与全国相对 面积密度比值 ⑤=①/③×100
54.0<100
0.200
0.075
0.129
266.7>100
155.0>100
0.356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15.27
8.02
16.17
位次
2
1
3
面积相对密度
0.089
0.144
0.292
青海 20.00
13.68
17.38
446.6>100
351.5>100
15.27
10.88
7.62
140.3>100
200.4>100
164.18
69.82
57.69
235.1>100
284.6>100
-3-

3. 甘肃与邻近省区旅游资源的比照评价
3.1 旅游资源比照系统基础指标的建立
0.072
0.235
493.8>100
151.5>100
0.089
0.057
0.103
156.1>100
86.4<100
0.956
0.365
0.781
261.9>100
122.4>100
其次是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密度。已知目前甘肃省人口约 2619 万、西部人口 2.85 亿、 全国人口 13 亿,据此可推知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表 2.3)。可以看到甘肃 主要旅游资源人均相对比重除国家风景名胜区指标低于西部平均相应指标外,其余均大于西 部,更是全部大于全国平均指标,说明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但另一方面,上 表也反映了这样的信息,就是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太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积 极开拓省外客源、乃至国际客源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