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

周初分建的71个邦国中,周王的亲族与同姓就占了53个。封国远近按照 血缘的亲疏而定。各封国诸侯的禄爵,按受封面积列为公、侯、伯、子、 男五等。诸侯卿大夫也按照这种办法分封其子弟。卿大夫封地叫“采” 或“邑”,士是贵族最低的一等,不再分封。
封地面积大小,按《周礼.大司徒》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 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 诸男之地封疆方一百里。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
奴隶社会建筑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 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 会。奴隶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 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 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 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河南西部一带;
108M
100 M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遗址(推测为夏末宫殿建 筑):夯土台残高约80CM, 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 米。台上有8开间殿堂一座, 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 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 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 院)。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 的城市,由不同等级的奴隶主统治,但随 奴隶制的急剧崩溃,代之以战国时期大量 新兴城市。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广大农耕区,从远古以来就过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与世隔绝的生活。从原 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生活方式变化不大,血缘家族 的形式被长久地保留下来,演化成宗法制度。
主要成就:
–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 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 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 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 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 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 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 倪。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分封制度是西周到秦以前政治制度的基础,秦统一后,虽然以郡县官僚 制为核心,但分封制仍然被各代有限度地继承下来,直到清末才彻底废 除。
“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面朝 后市,左祖右社, 市朝一夫。”— —战国《考工 记》,最早的关 于城市规划的记 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 遗址: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及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 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以甲骨文为载体 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 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 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 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 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周武王灭商后,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为“殷民七 族”,分唐叔为“怀姓九宗”,各以姓氏代表,这是商代聚族 而居的反映。
西周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 的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等。
分封制古称分邦建国,由周朝所创立。这是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思想指导下,让被封建的诸多邦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保护周王 室的政治屏障。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 出现“前堂后室”的空 间划分。
3 开 间
8开间
一堂、五室、四旁、 两夹的空间格局
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号建筑遗址 (推测为晚夏宗 庙建筑遗址): 面积比一号宫殿 小,同样也是门、 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 夏到早商已经是 大型建筑的常规 布局方式,中国 传统院落式建筑 组合开始走向定 型化。
图为宫殿区遗址 发掘平面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湖北黄阪宫殿遗 址中商时期一个 诸侯国的宫殿遗 址。建筑周边檐 柱内有四间木骨 泥墙的居室。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未发现瓦,应当仍 然采用“茅茨土阶” 的构筑方式。遗址 中有“铜踬”出土, 显示木柱已经从栽 柱演进为露明柱的 迹象,表明上部木 构的稳定性有了进 步。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但这时在建筑 上使用的 瓦的数量比较少。
几个第一:
(1)第一次见到的 完整的“前堂后室” 格局,此前的盘龙宫 殿仅仅是前堂后室的 雏形。
(2)迄今发现的最 早的四合院,表明四 合院在中国至少有 3000年的历史;
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 筑,由两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 影壁、大门、前堂、 后室。前堂与后室之 间用廊子连接。门、 堂、室两侧为通长的 厢房,将院围成封闭 空间。院落四周有檐 廊环绕。屋顶已经采 用瓦。整个建筑南北 长45米,东西长32米,
规模并不大,但是是 我国已知的最早、最 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3)第一个出现的 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意味着建筑群体布局 水平的重要进展;
(4)第一次出现的 用“屏”的建筑,就 是后来的照壁,由此 可知照壁早在西周初 期就已经出现;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 遗址平面:全城分为 宫城、内城和外城; 属于择中布局的建城 方式。宫城内宫殿遗 址都呈现庭院布局, 其中主殿长达90米, 是迄今所知的最宏大 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 殷(今河南安阳 西北2公里小屯 村)。都城的建 设明显属于因势 型的布局方式。 全程分为宫殿区、 作坊区和墓葬区。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 左右对应,开间统一, 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 步。这座宫殿遗址是至 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 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 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 土阶”形态。这个宫殿 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 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 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 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