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版权保护与文化软实力顾璟2013-03-25 21:22:21 来源:中国法学网(首发)【作者简介】顾璟:2011级社科法硕【关键词】文化产业;版权保护;文化软实力【内容摘要】新时代的大国较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硬实力"比拼,注重"软实力"的抗衡,文化软实力成了主要"战场"。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又离不开版权保护。
过去版权保护在中国受关注不够,但在建设"文化强国"和铸造文化软实力方面,版权保护意义重大,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也"。
这句话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历来为各界称道,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渗透到几乎所有存在对抗的地方。
细想起来,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真可谓十分了得,非大智大勇不可为;历史上做到了的那些人无不令人顿生感慨,钦慕不已。
但是在当今时代,在当下的国际竞争中,纵然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恐怕已远远不够,"不战而屈人之民"或许更符合各国战略家的胃口。
当前,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止于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比拼,而是延伸到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较量。
[1]从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的竞争显得更为重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此进行理解。
一方面,"软实力"可以转变为"硬实力",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飞机、大炮等传统的战争武器遭到了普通大众的"唾弃",新时代的战争多半披上了"文明"的"遮羞布","软实力"的较量成了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见流血,但在笔者看来,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战争,战败者的境遇可能比流血丧命更惨烈。
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为例,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国家可能会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的消逝、自身发展历史的断裂。
文化塑造了人,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转而接受别人的文化,"自己"也就被重塑了。
文化无疑是一个区分人群的重要标示,当我们说我们是中国人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强调自身背后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当我们谈起美国人的时候,其实谈的也是他们背后独特的美国文化。
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区别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随之消失了。
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民",文化输出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因此,无论是单纯从经济发展还是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文化于民族、于国家都非常重要,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对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影响甚大。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并不强大,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尚处于弱势。
当前,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壮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得格外的迫切。
而版权保护对于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极为重要,因为"文化活动创新以版权的获取为目的,文化产品传播以版权的交易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则以版权的保护为后盾。
"[2]概而言之,发展文化产业是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而完善版权保护又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
二、文化产业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对其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英国称其为"创意产业",而美国则称其为"版权产业",定义方式和表达各不相同。
但总的来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有两个条件的递进:第一是以创意为核心生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等人类学意义上的创新;第二是进入生产系统通过消费达到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结果。
[3]文化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投入成本低,但是附加值却很高,因此许多国家对发展本国文化产业非常的重视,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产业的市场变得空前广阔,各国纷纷对外输出本国文化产品,此举一方面可以带来外汇收入,另一方面通可以向外传播本国文化,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力,增加本国的国家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凝聚力、创新力、生命力、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六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文化创新力、生命力和传播力是最为核心的因素。
"[4]笔者认为,在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三要素当中,文化的生命力占据核心地位,是其他各要素的基础。
但是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却离不开文化的创新和传播,特别是对像我们这样拥有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并且需要借助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接受和认同。
如果固步自封,抱着已有的成果自鸣得意,将难以使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软实力也将难以提升。
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倡导"和平崛起",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发展壮大表示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更为重要,我们要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了解爱好和平的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也是极为重要的。
以日本为例,在1900年前后,日本人开始利用印刷出版物这一便利的载体,向世界推出了阐释其"软实力"的三部经典之作--《武士道》、《代表性的日本人》和《茶书》。
这三部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外界阐释了日本人的文明观,在国际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日本所持有的"野蛮"和"文化匮乏"的观念。
[5]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保持文化的创新力和传播力的最好方式无疑就是将文化发展产业化,将文化发展交给市场,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目前,美国牢牢占据着国际文化市场的"霸主"地位。
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美国独占43%的份额,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日本和澳大利亚除外)才占了4%。
[6]差距之悬殊,一看便知。
前已述及,在美国文化产业被称为"版权产业"。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版权产业的发展,他们通过完善法律保护,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遵循市场规律、最求高额利润以及加大相关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助推版权产业的发展,版权产业尤其是"核心版权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美国"知识经济"当之无愧的驱动力。
[7]与美国版权产业蓬勃发展相伴随的是美国文化在全球各地的广为传播,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成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话题,美国的快餐店开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同它的"硬实力"一样,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三、文化产业以版权保护为后盾文化产业以版权保护为后盾。
版权保护有助于激励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使文化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支持,但同时也离不开市场的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而一旦将文化产业交给市场,相关的法律规范就成为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正所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离不开法律的规制,而在相关的法律制度中,版权制度则居于核心地位。
首先,版权制度有利于激励作者和传播者进行文化创作和传播。
权利的背后是利益,版权的背后保护的是文化活动中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
在此,我们必须把作者和传播者都看作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理应从自己的创作和传播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
这有助于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创作和传播活动,从而生产和传播更多的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正如李明德教授所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理论正是鼓励机制,"国家为了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为了鼓励技术创新,鼓励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去选择某些智力创新活动成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一定的权利,并且加以保护。
"[8]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一种鼓励机制。
或许会有人会反驳说,在我们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版权制度,但是我们的祖先依然创造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
但须知我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官员,即使不是官员,也大都家道殷实,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支撑他们进行文化活动。
如果没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进行"无利可获"的文化活动是很困难的,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因吃不起饭又想做学问,不得不出家做了和尚,如此这般才得以写下流芳千古的《文心雕龙》。
此外,正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今天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已远非昔日可比,今天的文化也已经产业化,只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大批量的文化产品生产成为可能,也才能使得文化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古人的"诗词歌赋"固然很美,但已无法满足今天人们多元的需求。
[9]其次,版权保护有利于文化产品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外国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也在逐渐尝试着让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这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版权的保护。
1952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版权公约》,这个公约为解决国家之间的版权保护与版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文化产品的交流和传播。
[4]自上个世纪以来,版权保护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纳,我国在对外交往中也接纳了这一制度,并出台了相关法律。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版权保护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例如国内盗版侵权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但侵害了我国作者及传播者的利益,也不利于我们从外引进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我们对向外输出的文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力度也不够,首先表现为相关理念的缺失,继而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本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利益的本国文化产品为人轻易地获取。
总而言之,版权保护对繁荣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一种鼓励机制,它应当允许权利人获取理应获得的利益,以此鼓励他们创作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