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模拟试题一一、A型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之处是()。
A.以常衡变B.诊法合参C.整体审察D.见微知著E.司外揣内2.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3.在《灵枢·五色》中,“庭”是指()。
A前额 B眉间 C鼻 D颊侧 E耳门4.鼻端色青,多属()。
A.气血亏虚B.肺脾蕴热C.阴寒腹痛D.胃气已衰E.肾虚水停5、舌绛紫干枯少津,可见于()。
A.热毒炽盛B.肝火上炎C.风热犯肺D.气不摄血E.寒凝血瘀6.红瘦舌,黑干苔,最不见于()。
A.阴虚证B.阴虚火旺C.津枯血燥D.胃肠热结E.阳虚寒盛7.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A.呃逆B.太息C.干呕D.嗳气E.恶心8.下列主诉,最正确的是()。
A.诊为肝癌而来就诊B.发热、咳嗽、吐痰C.患痢疾三个月D.胁胀,肝肿大一个月E.头晕一周,加重半天9.时感肌肤麻木的原因,下列选项最为常见的是()。
A.肾精不足B.肝阴亏虚C.风痰阻络D.风寒如络E.血虚失养10.胃气衰败的脉相特征最可能的是()。
A.弦而软B.弦而硬C.弦而缓D.弦而数E.弦而滑11.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者为()。
A.心气亏虚B.心阳不足C.痘疹将发D.心肺气绝E.宗气不守12.最能辨别虚实真假的是()。
A.脉沉取之有力无力B.舌质的苍老与嫩胖C.病程的新久或长短D.整个舌质的壮或弱E.二便的通利与闭涩13.原高热烦渴,脉洪大,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肢厥,属()。
A.真热假寒B.真寒假热C.热证转寒D.真实假虚E.真虚假实14.伤风证最常见的表现是()。
A.咳嗽,喉痒,鼻塞B.恶风,微热,汗出C.突起水中,少尿D.皮肤瘙痒,出风疹E.眩晕,麻木、振颤15.下列哪项常不是形成气虚证的原因()。
A.久病重病B.劳累过度C.年老体弱D.情志过极E.先天不足16.下列哪项不是脾阳虚证的特征表现()。
A.浮肿少尿B.带下清稀C.形寒肢冷D.月经淋漓E.久泄不止17.脘腹冷痛,痛势暴急,口吐清水,面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应诊断为()。
A.胃阳亏虚证B.寒饮停胃证C.胃气亏虚证D.食滞胃肠证 E.寒滞胃肠证18.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属选项最有意义的是()。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D.神志不清或神清 E、脉象浮数或沉结19.十二经脉病证一般不包括()。
A.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 B、经络所属脏腑的症状 C、多经合并的症状D、另条经所见的症状E、与相表里经络的症状20.住院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A.患者入院后24小时完成B.出院前完成C.即时完成D.患者入院后12小时完成E.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二、B型题(在下列每组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与题干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5分。
)A.动风之兆B.气血不足C.中风D.癫病E.痫病21.唇、睑、指、趾颤动者,多属()。
22.卒倒神昏,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
23.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是()。
A.丝状乳头B.蕈状乳头C.轮廓乳头D.叶状乳头E.舌下络脉24.引起舌苔变化的乳头是()。
25.引起舌质变化的乳头是()。
A.吐物清稀B.吐物酸腐C.干呕无物D.喷射呕吐E.朝食暮吐26.食滞呕吐的特点是()。
27.胃反呕吐的特点是()。
A.头晕面白神疲体倦B.头晕且重如物缠裹C.头晕而胀面红目赤D.头晕刺痛痛处固定E.头晕胀痛头重脚轻28.痰湿内阻者可见()。
29.肝火上炎者可见()。
A.寒热错杂B.寒证化热C.表里同病D.虚实夹杂E.热证转寒30.长期咳嗽,咯痰白稠,神疲乏力,食少,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腻,脉弱,为()。
31.恶寒发热,投身疼痛,脘腹痞胀不适,便溏不爽,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为()。
A.表湿证B.痰湿证C.寒湿证D.湿热证E.风湿证32.入冬以来,肢体关节游走酸痛、沉重,苔薄白,脉弦缓,为()。
33.近日来,微感寒热,头身酸痛,四肢困重,苔白润,脉浮缓,为()。
A.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B.喘咳吐稀白痰,形寒肢冷C.咳喘吐泡沫痰,心悸D.咳嗽气喘,痰稠量多E.咳嗽气喘息粗,痰黄稠粘34.寒痰阻肺证的临床表现为()。
35.风寒犯肺证的临床表现为()。
三、X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36.以下哪些是面色面色发赤所主的病证()。
A.实热证B.凉燥证C.戴阳证D.津伤证E.伤风证37.下列哪些属阳脏人的表现()。
A.身体瘦长B.头呈圆形C.颈部细长D.肩窄胸平E.体多后仰38.颤动舌可见于()。
A.热盛B.阳亢C.阴虚D.血虚E.血瘀39.微热的成因可有()。
A.里热炽盛B.正气亏虚C.血液亏虚D.阴液亏少E.气机郁滞40.下列诊大便的内容,属问诊范畴的是()。
A.排便次数B.变量多少C.大便性状D.颜色气味E.排便感觉41.下列哪些证可见到数脉()。
A.痰湿B.阴虚C.虚阳外越D.虚热E.实热42.下述哪些七情证候的辩证正确()。
A.心神不宁、精神涣散多为喜证B.头晕腹胀、举止失常多为悲证C.忧愁不乐、表情淡漠为忧思证 D.心悸失眠、胆怯易惊为惊恐证E.烦躁多怒、头痛面赤多为怒证43.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狂躁妄动B.发热气粗C.精神抑郁D.喉间痰鸣E.手足抽搐44.胃阴虚证与微热证得共见证有哪些()。
A.胃脘疼痛B.牙龈肿痛C.便干尿少D.舌红太少E.消谷善饥45.下列哪些属于上焦病证()。
A.高热、神晕、谵语、舌蹇B.胸脘痞满、身热便秘、苔黄腻C.发热恶寒、汗出、脉浮数D.身热、咳嗽气喘。
苔黄,脉数E.口干咽燥、耳聋、脉虚大四、填空题(每小题1分)。
46.“证名”是对疾病当前所现证候的病位、病因、、、等所作的概括。
47.耳轮干枯焦黑,多属;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
48.痿软舌多见于或。
49.实热证可见的脉象有数脉、长脉、迟脉,促脉、、。
50.热证手足热者,属候;热者手足逆冷者,属候。
51.血热证与或为其证候特点。
52.少阳病的病位主要是在、。
53.证名诊断的具体要求有:内容要,证名要,证候变则证名亦变,不受证型的拘泥。
五、名词解释。
54.斑 55.老舌 56.里急后重 57.表证 58.阳虚证 59.肝风内动证六、解答题60.何谓恶寒发热?其意义及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有哪些类型?61.如何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62.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七、论述题心肾不交证、肺肾阴虚证、肝阳阴虚证的共见证候是什么?怎样区别?八、病案分析题要求:写出主诉,八纲辨证结论,证候分析,脏腑辨证证名。
女,23岁,学生。
3日前因过食冰冷食物,当晚即腹胀腹泻,夜不安卧。
近日病情加重,前来诊断。
现面色暗黄不泽,慎重困倦,口淡不渴,口腻纳呆。
恶心欲呕,脘腹胀满,大便泻下清稀如水,日行7-8次,小便短少,舌淡红,脉迟缓。
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A型题1.E2.D3.A4.C5.A6.E7.A8.E9.E 10.B11.E 12.A 13.C 14.B 15.D 16.D 17.E 18.C 19.D 20.C二、B型题21.A 22.C 23.E 24.A 25.B 26.C 27.E 28.B 29.C 30.D31.C 32.C 33.A 34.B 35.A三、X型题36.AC 37.ACD 38.ABCD 39.BCDE 40.ABCE41.BCDE 42.ACDE 43.ABD 44AC 45.ACD四、填空题46.病性;病势。
47.肾精亏损;麻疹先兆。
48.伤阴;气血俱虚。
49.洪脉;滑脉。
50.顺;逆。
51.热盛动血;局部血行壅滞。
52.心;肾。
53.准确全面;精炼规范。
五、名词解释54.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的症状。
可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因脾虚气不摄血;或因外伤血溢肌肤所致。
55.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多见于实证。
56.里急后重:指便后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常见于湿热痢疾。
57.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58.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59.肝风内动证: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等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六、简答题60.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其机理是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则恶寒;正邪交争,卫气失宜,郁而发热。
临床常见恶寒重发热轻、发热轻而恶风、发热重恶寒轻三种类型。
61.汗液稀冷与黏热,肢体寒热,面色赤白,气息微弱与急促,渴饮,舌燥红与淡润,脉微欲绝与细数疾无力。
62.共同点:同属阳气不足的证候,均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症。
不同点:心气虚证疲乏等症表现明显,寒象不显;心阳虚证则畏冷肢凉、色晦等症明显。
七、论述题共见症侯:肾阴虚损。
区别:心肾不交证有惊悸心烦等心火扰神的表现。
肺肾阴虚证有干咳少谈等肺阴亏损的表现。
肝肾阴虚证有胁痛目涩等肝失滋养的表现。
八、病案分析主诉:腹泻3月。
八钢:里证,实证,寒证,阴证。
分析:起病暴急,因过食生冷致病。
寒湿内阻脾胃,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湿下走大肠,故泄泻清稀如水,而小便短少;寒湿内困,胃失和降,则口淡不渴,口腻纳呆,泛恶欲吐;湿困脾气郁滞,则腕腹胀满,面色暗黄不泽,身重困倦。
苔白腻,脉迟缓,为寒湿困脾之征。
证名:寒湿困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