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风民俗
蒙古族
简介 起源与人口 节日 服装 乐器 食物 民歌种类
舞蹈
语言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 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 新的民族共同体。1987-2000年,内蒙古牧 区人口保持着比较平缓的增长速度,没有大 的起伏变化。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蒙 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为4226093人。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 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 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 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 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 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 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 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 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 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 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 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 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 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蒙古语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 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 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 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 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如今同一个词里。在形 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 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 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人称、数或 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 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 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 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 有春节、端午节、中 秋节、重阳节、中元 节、那达慕、祭鄂博、 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 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 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 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 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 歌。 初一,开始拜年,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 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 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
蒙古语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 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 治区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 亚联邦管区,蒙古国现在使用的蒙古语因在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前苏联的改写后已脱离原有 的的蒙古语体系,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 与蒙古国现在使用的文字相同,中国的蒙古语由 于蒙古语的使用受到族群的限制和对语言结构要 求的严谨的原因,造成现在大部分年青一代蒙古 族人民也在渐渐不再使用母语蒙古语交流,因此, 蒙古语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面临灭绝的危险。 属于阿尔泰语系黏着语。
•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 ,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 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 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剽悍 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 "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 "、"祝福""鼓舞"等。 •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以久负盛名的" 筷子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 年的历史。筷子舞自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 边蹲、边站、边走、边巧妙自如地打击自己身体,变化不 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从而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生活,乐 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 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 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 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 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 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 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 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 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 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 ,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 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 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 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 闭口音。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 食(乌兰伊德),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 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 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 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 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 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 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 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 的是手扒羊肉。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 食”。红食有:整羊背子、手扒 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这 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 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 族人的热忱和豪放。 整羊背子,蒙古语称“秀斯” 或“乌查”,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宴 请尊贵客人时摆放的传统佳肴。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 子、首饰等。
蒙古筝
蒙古民族乐器有:马头琴、 雅托噶(蒙古筝)、蒙古四 弦琴、口琴(口弦)、蒙古 族大鼓 、四弦胡等等
口琴
马头琴
四弦琴
大鼓
蒙古族把奶食习惯地称为白 食(查干伊德)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 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 纯净的食品,即"白食";分为饮 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 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 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 可口,营养特别丰富。 白食制做简单却有趣。在食 用时一般都有"德吉"的礼俗,也 就是把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让客 人品尝的礼节。蒙古族除食用最 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 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 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 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