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走近对联》——《我的语文生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重要特点。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对联的接触,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习内容分析】
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源源流长,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而对联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枝奇葩。

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抒发了情感。

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本课所选择的对联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情趣盎然地享受民族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亲近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

【学生分析】
对于对联,初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

虽然对联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但生活中的春联、店联和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等都是见过的。

他们缺少的只是老师领进门,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和探究对联。

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感到神秘和畏难,恰恰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奋点和内驱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格式,在赏析、品味、应对对联中,自主经历锤炼语言文字的过程,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发展目标: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检索、重组和应用,诱发思维碰撞,培养探究、创新意识,培育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引入 吧
做一
的前半部分接出后半 部分:七上---- ( 八和 ---- 檐--- (走盔-----( 弃甲 ) ⋯ ⋯ 这有什么特特殊前后两部分内。

玩得很好再来?四四故 事: 大禹治水— — - 填海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 ⋯ ) 什? 刚才做,是古代文侯做得
最多对子。

二、引子”(3 分) 编了叫《声律启蒙》 其中的内容:件出示) 雨风,晴空对去燕虫。

” 夏冬,玩苍松。

” 对虚。

” :古代的文人每每看的景物,或碰自的人和事,把自 己子的形式写下来,那就 三、明件展示 ) 1.联的特点。

,提高言文字的能力。

上祖统文化。

四、合作探究 1.字数上的特点。

观察自己搜联,看一看联的在字数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参考:字数相等。

件展示: 等 】 2节奏上的特点。

用“ 任意联奏 思考现奏上有什么特点件展拍看另外几副是否也如此。

3.上的特点。

①“平仄”:言也是在不化着的,因此古代的平仄现代的平仄有,作 为家, 只要代的
平仄就行了的有四, 第一、二声就属于平 声,第三、四声属于仄声。

学生在草稿本上将任意联横着写下来,然后用“ /”奏,是
平声的
在其下画个
“○”
,是仄声的在其下画个“△” 。

看现了什么?(提示注的最后一个字。

) ③再方法看看另外几副情。

思考 1分析现,的,在平仄上是相的? (参考: 立 ) 思考 2:再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什?(参考:仄声)
思考3: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又都是什么音调?(参考:平声)
小结:绝大多数对联都是遵循这一规则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区分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呢?
(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第三、四声的为上联,是第一、二声的为下联)
遵循平仄规律的对联,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4.探讨对联词性上的特点。

①请学生将任意一副对联写在草稿本上,注意分两行,上下联对齐。

然后试用横线将这副对联的词语画
出来,并在横线下注明该词的词性。

你能看出什么特点来吗?引导得出:词性对品结构对应
②大家用另外几副对联检验一下看,是否亦如此。

※其实,古今大多数对联由于要照顾意义上的表达,因此并不能做到上下联所有位置上的词的词性都相
同。

比如林则徐赠给湖南某知县的一副名联:
【课件出示:一县好山留客住,
数名形名动名动
五溪秋水为君清。

数名名名介代形】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词性相同,其余四处词性不同,但其它方面都能符合对联的要求,因此人们读来,
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

所以,在词性方面,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能相同当然最好,实在做不到,只要表达效果好,词
性相当也行。

如刚才这副对联中的“好山”可理解为“美好的山”,“秋水”可理解为“秋天的水”,我们就会发现,“好”与“秋”让人感觉作用就差不多,这便是所谓的词性相当。

5.探讨对联内容上的特点。

对联对联,既要对,还要联。

“对”,可以理解为刚才我们所分析的四个特点:字数相等、节奏相
同、平仄相对、词性相当。

那么“联”又指什么呢?(请生试说说)
①先看反例:【课件出示:国家兴旺饭菜喷香】
大家看看,这是否具备前边分析的四个特点?(参考:具备)
这副所谓的对联,在内容上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看起来,似乎在说国家兴旺了,人们富裕了,因此吃得好了。

可是,说起来总让人觉得很是别扭。

主要原因是内容的关联方面不好,一半谈“国家”
一半谈“饭菜”,主题大小太悬殊了,感觉不出一个确切的主题。


②举正面例子:【课件展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佞,音nìng】
你发现上下联除对仗外,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盛赞岳飞精忠报国,痛斥秦桧等人残害忠良,并通过对比,以秦桧等人的罪行反衬岳飞的精神。

)如此看来,一副好对联,上下联在内容上要做到什么?
小结:一副好对联,其上下联在内容上一定要有紧密联系,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课件出示:形对意联】6.回顾对联的六大特点。

记忆提示:六大特点,浓缩成一个词即“六对”。

这六大特点也是作对联时应遵循的规律,当然,
视实际情况,有些方面的要求还是可以适当放宽的。

五、实战演练
1.火眼金睛----分清上下联
1)大江南北春风意()3)人逢国庆精神爽()
海峡东西明月心()月到中秋分外明()
2)三好学生人人夸()4)领异标新二月花()
模范队员个个赞()删繁就简三秋树()
2.对联寻亲----连成完整联
A.时雨点红桃千树E.立志读尽人间书
B.发愤识遍天下字F.春风吹绿柳万枝
C.学海无涯勤可渡G.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H.书山万仞志能攀
3.对联闯关----补改上下联
1)舟破千层浪,车行
2)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

3)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4)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
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对联,知道了它基本的特点(指板书读)。

希望我们的同学能真正步入对联的神奇殿堂,去领略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对联特点
字词
数性
对对
等品
节结
律构
对对
拍应
平形
仄对
对意
立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