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篇章结构

诗歌篇章结构


【规范答题步骤】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 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 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 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要点:(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练习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 张敬忠(1)
五原(2)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1)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 幕任职。(2)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 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 在五原西北。 (1) 简要分析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篇章结构
【学习目标】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能够寻找到诗词 中的标志语言。 2、把握古诗词主旨体现的技法,包括诗 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3、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4、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主要结构技巧】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 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铺垫、照 应、过渡、层层深入、起承转合、 意象组合。 3、如何体现主旨:开篇点题、卒章 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起句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
直露且显豁。承句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 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 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 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结尾以一句深情的 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 柳”上。
首句中的“五原”,地处塞漠,北临大漠,气候严寒,风物荒 凉,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旧来”二字,既显五原的荒凉寒冷自古至今是这样的,又表明诗 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纲,后面的三句就是对春色之 来迟进行的具体描绘。
(2)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
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⑤当年:一作“前朝”。
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 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舟中晓望(1)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舳舻①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②访石桥。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③。 注:(1)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 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2)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 《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3)天台山 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4)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 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练习2、阅读下列一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汀洲:水中小洲。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 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 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 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 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 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 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三、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
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
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 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 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 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 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 ·徐渭) 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棵柳树, 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二、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
形成鲜明对比。
四、起承转合 一般来讲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
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 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 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 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 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①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 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 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 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 (内心的悲苦)。 ②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 未挂丝”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 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 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