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教育的概念一、掌握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构成要素。
二、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三、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例如《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卢梭、梅伊曼和拉伊、布鲁纳、布鲁姆、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班巴斯基、陶行知、杨贤江、蔡元培等教育家或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四、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教育的概念(掌握)1)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3.教育的基本要素(掌握)1)【教育者】(教师)2)【受教育者】(学生)3)【教育中介】(主要指教育内容以及形式)(有的教材也叫“教育影响”)4.教育起源学说(了解)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
关于教育起源的一种早期学说。
勒图尔诺指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的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根植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孟禄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在《教育史教科书》中指出:除了在偶然的情况下和在最高的阶段,原始人从来没还有达到有意识的教育过程;即使就给予的训练而言,至多仅仅指明要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过程,而没有试图作解释和阐明,绝大部分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
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用弓箭骑射,如何加工被杀死的动物,如何烹饪,如何编织,如何制作陶器。
”3)【心理起源说】: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实质上二者无本质区别。
因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4)【劳动起源说】: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言以蔽之:劳动创造了人,因而也创造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的一切。
5.教育的历史发展(了解)A.【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平等;(3)教育内容极其简单;(4)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进行;B.【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产生了专门的学校;(2)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3)教育内容更加丰富;(4)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C.【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体制趋于完备;(2)教育功能有所扩展;(3)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后者主要是指西方);D.【现代教育的特征】(1)义务教育的普及;(2)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3)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4)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6)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进;6.教育学的历史演进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古代的:《论语》、《学记》等;《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作为古代教育经验与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文只有1229个字,但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欧洲古代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也有人称其为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又译作《雄辩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等,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昆体良所著,主要分析“演说家教育”的目的、形式、过程、内容和方法等内容,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客观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偏重于教学问题的探讨,对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则相对薄弱;更多的是从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而较少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2)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a)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以一本《大教学论》而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二,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第三,“一切男女都应该入学校”——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第四,构建了阶段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第五,创立班级授课制;第六,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也就是所谓的一种“泛智教育”思想。
b)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钟表匠家庭的卢梭,10岁便成为孤儿,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
16岁开始了流浪生活,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等。
1762年,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系统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该书出版后即遭到教会和反动当局的查禁,卢梭本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1776年,卢梭返回法国,隐居乡村,直到1778年病逝。
(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之所以崇尚自然教育,与他青年时的多次远途旅行有一定的关系。
1724年,学当律师书记的卢梭由于无法忍受侮辱而辞掉了工作。
后来又转学雕刻手艺,但由于师傅的虐待,最终弃业出走,开始他的远途旅行,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之中。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都使他陶醉着迷。
他说:“当我跟天地融为一体,当我跟整个大自然打成一片时,我感到心醉神迷,欣喜若狂,非语言所能形容。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二)儿童中心的观念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硬把对成年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
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
卢梭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更有改革家的品德。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然而,当时的教育者“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他们总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
(三)反对体罚如果儿童不小心将水杯打碎,该怎么办?“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他指出,即使儿童犯了错误,也绝对不能采取体罚等惩罚措施,应让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这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自然后果法”。
在教育中,是否可以使用“体罚”?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人曾强烈地抨击体罚现象,蒙田主张应尊重儿童,推崇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
有些国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废除了体罚制度,波兰1783年,卢森堡1845年,荷兰1850年,法国1887年,挪威1935年,瑞典1958年。
可当今学校的体罚现象仍不断地发生,有的国家甚至把体罚合法化。
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阿肯色等州为了“保护”学生,虽然对实施体罚作了一些规定,如不许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体罚某个学生;必须在其他教育方法都用过并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体罚;实施体罚的教师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再进行体罚;体罚时必须打孩子身上肉比较多的部位等。
但在法律上都没有明文禁止学校体罚。
韩国则在2002年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合法化”。
(四)在活动中学习卢梭极力反对通过书本进行学习;主张在活动中学习:就像爱弥尔通过折纸学习平面几何,通过旅行学习地理,通过夜间观察学习天文学知识。
(五)实用主义的观念:增进儿童生活效用;(六)发现的观念。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教育学上的“哥白尼”《爱弥儿》一书由于极力抨击自古以来传统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主张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本位思想,犹如天文学上哥白尼主张的地动说,在世界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哥白尼的地动说动摇了传统地心说的权威,而“儿童中心”论则撼动了以成人为施教标准的传统教育。
“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自然发展顺序施教”“从做中学”等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了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上自“国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下至杜威及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皆以卢梭的理论为信条。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当之无愧的。
“重视性教育”卢梭批评,传统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做法,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
他提出了三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要遵守的原则。
首先,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其次,“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第三,不管孩子问什么问题,都要尽量答得简单,话中不可带有不可思议和模糊的意味。
另外,和孩子谈论性的时候千万不可发笑。
“正视女子教育”卢梭根据他对女子的天性和天职的理解,提出了以培养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目标或方向。
首先,应当培养女子强健的体魄。
因为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促进心智的发展,才能生育健康的子女,才能使她们有健康的精神和容颜。
她不可整天坐着不动,娇生惯养。
应为她免除过分的束缚。
为此,他提倡女子从幼年开始就练习跳舞,参加游戏,尽量活动,尽情欢笑,使身体灵巧而康健,心情愉快而舒畅,这对于以后生育健壮的孩子和获得良好的身段是有益的)其次,应当培养女子治家的能力:卢梭认为女子的治家能力是她尽相夫教子的天职所不可缺少的。
卢梭理想中的女子还应该是管理、调度、安排全家生活、使全家人亲密相处的能人。
最后,卢梭认为女子的教育应当养成妇女优美的风格。
这些风格包括优良文雅的风度,美好而不妖艳的容颜,高尚的智慧和清晰的头脑。
卢梭所说的智慧主要指女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他认为智慧是女子真正的财富。
c)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一,构建了逻辑严密的教育学体系;第二,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方法论;第三,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教学过程;第四,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