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美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八年级这一届,本人任教已是第二年,对他们的美术学习我是了解的。
例如大部分学生的造型能力还可以,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审美能力较强,设计完成作业自主独立性较强,创新意识也有大幅度提高。
但很多方面还要加强和提高,美术整体欣赏能力有待提高;美术术语运用还有较大偏颇,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运用;绘画技能提高较慢,作业过程中要重点辅导;美术创造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要着重提高。
这些,都要于这一期的美术教学中加强训练与辅导。
二、教材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八年级采用湘美版教材,八年二期的课程单元有:《文明之光》、《以行写神》、《画故事》、《视觉中的红顶屋》、《方才之间》、《变废为宝》、《我喜爱的书》、《美术作品概览》,共八个单元课目。
《文明之光》一课主要尝试“欣赏·评述”为主。
《以行写神》一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
主要学习中国人物画表现技巧,并试图结合上期的花鸟画深化教学活动,将人物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让学生初步中国人物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艺术魅力。
《画故事》是造型、表现课主要进行插画和连环画的教学,学会
创作方法,并进行表现。
《视觉中的红顶屋》一课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本课是以题材的个案——红屋顶来搭建认识、分析、综合的桥梁。
了解、认识现代派绘画的发生时段、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形式特点等,可以从多维度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及文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感、文明感和历史感。
《方寸之间》一课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本课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
《变废为宝》一课教材选择“变废为宝”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来表现,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丢弃的物品的型体而创造有用的物品,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喜爱的书》一课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书籍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设计表现语言,提高运用设计表达个性的能力。
教材以介绍书籍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书籍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书籍给我们的感受,尝试不同的
方法,逐步引入到设计创作上,体会设计的魅力。
《美术作品概览》一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的综合课。
主要学习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美术的欣赏,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主要从金字塔和两河流域作品欣赏组成。
三、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整体欣赏美术作品,鼓励和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感受,并学会深入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进一步加强美术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重点关注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和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
加强对美术特长生的美术技能的辅导与培养,让该部分学生有特长发挥之处。
同时,也要鼓励特长生带动那些美术学习兴趣不浓或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帮促这些学生进步。
3、进一步注重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的辅导和作业的评价的教学环节,强调作业设计中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在作业过程中的感受“说”出来。
作业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
4、开展班级优秀美术作业展评、校园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校园书画竞赛、美术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校园美术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校园美术文化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教学进度:
2017年2月20日暮省:让反思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且用随笔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朴素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教师与学生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这就使暮省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我们强调坚持。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我们告诉教师与学生要学会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的暮省,其实更强调意志的训练。
意志的训练虽然重要,但是暮省的方式方法同样也非常重要。
在暮省活动推出之初,学生的随笔往往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教师也往往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
随着活动的改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写随笔和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作为反思自己的重要形式,并提笔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
学生随笔也逐渐地丰富为心灵独白(保密日记)、相互倾诉(共写日记)、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作等多种形式。
对较低年龄段的儿童,这种写作则是以与父母联合,并与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我们称这种方式为“读写绘”,如,孩子们可以把他们看到和想到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图画的文字部分可以让父母配合完成。
在高年级,也可以通过教师与父母的“便笺”实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想,让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