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
• 2、普通肝素
---无论是皮下预防还是静脉治疗,都应在行椎管内麻醉前停用
4h并监测aPTT正常。 ---在血管及心脏手术中,腰麻或硬膜外置管后短时间内静脉应 用普通肝素较为常见: 遵循指南建议时间,置管后4h可恢复肝素治疗,停药4h后可
撤管。期间严密监测是否有进展为椎管内血肿的指征,保持高度
通过监测凝血指标, 评估患者区域麻醉的风险性
三、使用抗凝药风险评估和建议
• 使用抗凝药时,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 • 出现血肿是该类患者拟行区域麻醉的主要风险
• 需重点考虑两个时间点: ---阻滞前抗凝药停药时间 ---阻滞后抗凝药再次用药时间(表13-2) • 拔除硬膜外导管出血的风险不亚于穿剌风险, 拨管前需停药时间及拨管后再次用药时间可分别参考 阻滞前需停药时间及阻滞后用药时间,必要时结合凝 血功能的检查做出选择
败血症的不同时间可能出现高凝或低凝状态。此类患者,严禁行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脓肿和脑膜炎的发生率增加)
• 3、尿毒症
慢性尿毒症患者定期透析时常使用肝素。对该类患者术前需关注血小 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肝素拮抗。 除Ⅷ因子之外的所有凝血因子均在肝脏中合成,拟行区域麻醉之前需 评估肝功能状态和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时因为血液稀释和消耗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施行区 域麻醉前需评估凝血功能
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引起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 溶解。
(2)尿激酶
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纤溶酶原
形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
环中的纤维蛋白原。
4、中草药
• 如丹参、银杏、人参可能会引起出血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并具 有纤溶活性 • 虽然目前没有良好的对照研究为其提供确凿 证据,但临床医生应警惕这些药物可能的出 血风险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专家共识 (2014)
麻醉科赵丹丹2016-05-03
前
言
• 区域麻醉(外周神经阻滞) 发展快
•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凝药物
的患者增多,凝血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凝血功能正常者,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低
---使用抗凝药者,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截瘫、
(1)NSAIDS 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不可逆抑制COX的合成, 从而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 (2)ADP受体抑制剂 如氯吡格雷(波立维)、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延长出血时间 (3)GPIIb/IIIa抑制剂 如阿昔单抗(abciximab)、依替 巴肽(Epltifibatide)、替罗非班(Tirofiban)。
---选择性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拜瑞妥)
已批准用于骨科手术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2、抗凝血酶药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重组水蛭素衍生物(来匹卢定、比伐卢定): 可逆地抑制凝血酶,是肝素替代药物,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
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较肝素引起大量出血的
风险低。 ---阿加曲班:可逆地抑制凝血酶催化 ---达比加群:是强效、可逆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二、常用凝血功能监测指标
1、凝血酶原时间(PT) 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 2、PT的国际化比值(INR) INR是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 感度指数)。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目前 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由于 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 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4、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50×109L,可耐受手术麻醉 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皮肤粘膜紫癜,手术麻醉后可能出血; 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
• 1、阿司匹林
---大量研究证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不增加施行椎管内麻醉的风险 ---未停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时,应该尽可能减少穿剌次数和损伤, 密切监测周围神经功能 ---谨慎起见,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可停用阿司匹林7d • 另外一些ACS ACS与PCI后的患者需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金属裸支架4周,药物洗脱支架6~12个月)。 取决于外科手术的紧急程度和患者发生血栓和出血的风险,需要多学科(心 脏专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科和外科医师)选择优化策略 如未停药则应避免椎管内麻醉。
• 4、肝功能障碍 • 5、大量输血
总
结
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并存的疾病需要于围手术 期进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
麻醉医生应该 ----了解药物对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 ----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 ----认真权衡风险与收益 为患者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法及时机
• 5、ADP受体抑制剂
如氯吡格雷,行区域麻醉前应停用至少7d,噻氯匹定需停血的风险极高,应避免椎管内麻醉
特殊病理情况:
• 1、创伤
由于组织创伤、休克、血液稀释、低温等,常伴凝血功能障碍。 拟行区域麻醉时应对凝血功能障碍进行评估,慎重选择拔除导管时间
• 2、败血症
神经损伤、大量失血、压迫气管等)
• 围术期使用抗凝药者,区域麻醉的时机很重要
目 录 目 录
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及建议
一、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凝药可分 抗血小板药 抗凝血酶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
1、抗血小板药
2、抗凝血酶药
(3)维生素K拮抗剂(AVKs) • 常用药物:华法林 • 通过抑制肝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的合成发挥作用 • 需要监测INR,停药5~7d后其抗凝作用消失 • 大多数手术可以在INR1.4时进行,术前需停药至少 4~5d
3、纤维蛋白溶解药
(1)链激酶
外源性纤溶系统激活剂,使纤维蛋白溶酶原
(4)其他抗血小板药 如双嘧达莫(潘生丁):双嘧达莫 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可抑制血小板释放
2、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 肝素(UFH):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增强后者对Ⅱ、Ⅸ、Ⅹ、Ⅺ和Ⅻ因子的抑制
作用。可被鱼精蛋白中和 ---低分子肝素(LMWH):
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
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
• 3、低分子肝素(LMWH)
行区域麻醉前,预防剂量的LMWH需停药至少12h, 治疗剂量的LMWH需停药至少24h, 麻醉后的12h内不继续LMWH治疗。
• 4、华法林
阻滞前4~5d停用,使INR降低到1.4以下 若INR﹥1.4但患者需要及早手术,可口服小剂量(1~2mg)维生素K, 使INR尽早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