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优秀课件
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优秀课件
——《庄子·外物》
一、“形”与“神”概观
《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nuo)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 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 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 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都是相同的,都要虚中见实。”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六画法》:“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 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2000 年《中国翻译》第3期上,许渊冲发表了《新世纪的新译论》一文。 他开门见山,在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写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主要 矛盾,在我看来,是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信达雅(或信达优)与信 达切的矛盾。” 在《文学翻译谈》的前言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翻译的方法,也 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直译或形似,一种是意译或神似。 ”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1929年8月的《新月》杂志第二卷第四期上,陈西滢发表了《论翻译》一文, 文中针对严复的“信达雅”说,提出了“形似”“意似”与“神似”三分法。 陈西滢认为,“这样的翻译的最高理想,也不过是我们所说的传形的译文;因 为直译注重内容,忽视文笔及风格”,而“因为忽略了原文的风格,而连它的 内容都不能真实的传达,便是形似的翻译的弱点。” 陈西滢认为,“摹拟者无论如何的技巧,他断不能得到作者的神韵。” “神韵是个性的结晶”,是不能摹拟的。”
译文1 假如你以为半夜里下着大雾,一个人在水上这么漂着,并不算是一件又凄惨、又闷人 的事,那么请你试一试,你就会明白了。(张万里译)
译文2 你要是以为一个人孤孤零零的在雾里,并不那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那你来试上一 试-你就知道啦。(成时译)
试译为:在雾里那么漂着,又只你自己一个人,还是在夜里,谁要是以为不那么凄惨孤单, 那么叫他来试一试就明白了。
一、“形”与“神”概观
崔永禄:形与神关系的研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神是重要 的,但不注意形,神就会架空。形神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 “神”,拿当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指“语言活动”的产物。从目前 翻译界比较认可的观点看,“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意义”
一、“形”与“神”概观
• 形与神的关系:老子的启发: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乔治·穆尔(George Moore)说:“如要一本书从新产生一次,只 有一本书遇到了一个与原作者有同样心智的人,才会有这幸运的来 临。”这也就是说,“神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翻译,原作只有遇 到了穆尔所说的与原作者有同样心智的译者,才可能“不斤斤于字 字确切而自能得原著的神髓。 ”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形”,在翻译活动中,最主要的是指“语言”。而“形变”,则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转换”; 从出发语到目的语,“形变”, 即“语言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音的变化,形的改变,音形义结 合的 方式也要改变。“神”,拿当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指“语言 活动”的产物。从目前翻译界比较认可的观点看,“神”在很大程 度上,是指“意义”。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1929 年 11 月《真善美》第五卷第一期上撰文,题为《翻译中的神韵与 达——西滢先生〈论翻译〉的补充》。 曾虚白没有对陈西滢的“形似” 与“意似”说提出特别的批评,但对“神似”说中的“神韵”,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 “所谓‘神韵’者,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东西,只不过是作品给予读者 的一种感应。”
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 么矛盾
“形”与“神”的矛盾
一、“形”与“神”概观
二、翻译研究中对“形”与“神”的界说
三、“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形”和“神” 哪个更重要?
一、“形”与“神”概观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人的精神
“神”
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的形体
“形”
意
一、“形”与“神”概观
形,翻译界又称形式。首先是指语言符号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克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所 造成的理解障碍,通过变语言之形,给持不同语言的人提供沟通的 可能性。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
“得意”一定要“忘形”吗? 古人云:“得意忘言”,往往指对文章的理解。然而在翻
译中,还有一个表达问题,就是说还要从内容还原到形式。 这时原文的形式,不仅对理解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在另一 种语言里的再现,也就具有了参考意义。
一、“形”与“神”概观
傅雷:“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的限度内我们是要保 持原文句法的。” 尤金·奈达(Eugene.A.nida):“如果不引起误会,如果译文读者能明白理解, 如果不是意义含糊不清,则应保留原文的形式。” 鲁迅:如果原文是“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他决不将它译成“日落山阴”。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sha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神即语言要表达的功能。
一、“形”与“神”概观
·一是“形”与“神”的关系,直接反映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它与翻 译的手段 与目的紧密相联。所谓手段,即“形”的转换,而目的,则为“神” 的再生。
·二是“形变”与“神现” 的根本障碍,构成了翻译最主要的困难。 ·三是“形”与“神”和“异”与“同”、“直译”与“意译”等 问题,有着
不可分割的联系。后者的讨论有助于认识与处理“神”与“形”的关系,而 “形”与“神” 的探讨,则可帮助解决其他一些矛盾。
(《“形”与“神”辩》 许钧)
一、“形”与“神”概观
一、“形”与“神”概观
If you think it ain’t dismal and lonesome out in a fog that way, by yourself, in the night, you try it once—you’ll see. (Mark Twain: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