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都南京散文

古都南京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都南京散文篇一:古都南京南京在众多的中国历史古都中,对南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可能概念中的古都多在北方中原关中一带,而南京不是,也可能源于我是一个南方人。

除了地理位置外,也觉得南京宜古宜今,宜动宜静。

何说古?“金陵自古帝王州”,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六朝古都”。

台城故址是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旧址,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见证“六朝金粉”的兴衰。

当时皇宫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鳞次栉比。

此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今天虽只能看到残垣断壁,但脑海中依然能浮现当年的繁华。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是为明太祖。

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

这座城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明代的南京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漫步这座古城,随处可见大明胜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为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

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神道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

视频中记忆最深的是相对排列的12对石兽,浑然宏伟,气势非凡,栩栩如生。

多少年过去,它们依然守卫着这座皇家园陵。

陵寝的格局保留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

陵区内的主体建筑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行走明孝陵其中,静谧、幽深,肃穆,无不使人对长眠于此的主人产生敬畏之情。

南京文化底蕴极厚,虽许多地面文物荡然无存,但保留的老地名仍让人追昔不已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吉祥街、赤石矶榜上有名。

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

这一个个地名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鲜活的记忆。

这些都足以体现南京的“古”。

何说“今”?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城市能比南京更清晰的展现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和屈辱,能更集中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不屈和抗争。

南京见证了民国的开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南京为中国首都。

中华民国不同于此前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

新思想、新风气,“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今天,当我们走于长长的石阶上,顿生崇敬之感,愿国父安息。

在近代南京历史上,有一件事是难以磨没的。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对南京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血腥屠杀。

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30多万同胞,强奸2万以上的妇女,史称“南京大屠杀”。

现在当我们面对那段历史,道不尽的悲痛和气愤,勿忘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才能走得更好。

不得不承认,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足以说明南京的“今”。

何说“静”?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

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造就了南京的文化积淀,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给南京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话卷。

数十年前,朱自清和俞平伯的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传为佳话。

如今,画舫依旧,秦淮两岸的风景却更加迷人了。

江南水乡、秦淮河畔自六朝起,这里就是大族聚居、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是历史上南京这一繁华都市的缩影。

今天的秦淮早已没有当年的盛况,留下的是一份清净淡雅,柔美温婉。

华灯初上,泛舟秦淮,伴随着船工那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两岸的古建筑流光溢彩,壮伟的“天下文枢”坊,庄重的文德桥,娟秀的魁光阁无不倒映在诗情画意的河水之中。

那份恰意和舒服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这一切足以表达南京的“静”。

何说“动”?南京是华东区域中心城市,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目前已成为国家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此外,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今天的俨然已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一切足以证明南京的“动”。

我是喜爱旅游之人,走在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历史和风情。

虽未踏足南京,但相信当我踏上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会更加爱上这座城市。

它不同于西安,给人一种“没落”之感;也别于上海,没有古韵之言。

它古今相承,动静结合,“历史名城”和“现代都市”的交融,“古都文明”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构成了南京的最大特色。

南京,在历史的肩膀上大步向前的现代化都市。

篇二:美文赏析:忧郁秦淮河忧郁秦淮河张灵均一条河流的歌,一般是指河水在岸两边的树根、草蔓、或河床上的石头,或河之拐弯处所弹奏出来的旋律。

河流弹奏的音乐令人愉悦,说明人类与自然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共识。

秦淮河,也有一首歌唱了两千年。

其忧郁的音符里,还夹带着两岸的各种噪音,又岂能令人爽心悦目?一条河流,不会像人类一样,还能暴跳如雷地站起来吵架,或通过其它途径出面解决生存问题。

最多来几声叹息,不管人类乐不乐听这首哀怨的曲子。

作为旅人,我没有理由横加指责一条河流。

作为河流,秦淮本身就没有过错。

水与水天生由同样的分子组成,如果说秦淮的河水有了其它的元素,那毫无疑问是人类造成的,怨不得秦淮。

当年,秦始皇开凿秦淮,沟渎水流的本意:泄王气,兴航运。

还能据以自守,拒敌于外。

至于秦淮河固有的这些功能在退化、衰竭,逐渐演变成为古都南京的一处风华烟月、金粉荟萃之地,于秦淮来说,真是逼良为娼。

六朝时期,淮清桥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两岸,便是封建统治者们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从此,十里秦淮走向糜烂的繁华。

纸醉金迷、穷奢极侈之徒,便把这里搞得乌烟瘴气。

于是,唐人杜牧写下“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古都南京散文)花”的诗句,借商女弹曲吟歌,谴责陈后主淫乐荒政而亡国的历史悲剧。

秦淮河,是一面镜子,照古鉴今。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淮河,嗅一嗅它流过的痕迹,使我相信了宿命说。

一切生命的荣枯如草芥,再自然不过了。

这就不难理解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囗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没有进入乌衣巷寻找残砖碎瓦,而是从夫子庙出来,也不打算去探讨旧时夫子庙与隔河对岸青楼妓院相望相生的因果关系。

只觉得孔老夫子不可爱之处莫过如此。

居庙堂之高,揽尽秦淮风月,还吐出之乎者也的道德经来。

其实,连秦淮河也懒得控诉,或者说是无力陈述那一段悲伤的往事。

况且,一些故事没长瓢把,早也流入民间了,成为香艳故事的代名词。

诸如董小宛、李香君等秦淮八大名妓,哪一个又没有一串长长的血泪史。

秦淮河,看来洗不净身子。

踱上文德桥,只见秦淮河被两岸密密匝匝的楼阁逼得窄窄的,连夕阳也透不进来,显得愈加柔弱且幽暗,又怎么载得动前朝的烟云往事。

虽有几条仿古画舫从灯影里荡出来,那又能有什么意味。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远去。

在秦淮河,桨声是六朝的一种意象。

尽管那轮明月依旧,然物是人非,又岂能在一条忧郁的河流里,强行去捞起一册湿漉漉的《桃花扇》。

一个盛世并不代表灯红酒绿。

秦淮河,只不过是历史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让后人思古怀幽罢了,与这个时代多少要产生隔膜的。

听说一对新婚青年,来到秦淮度蜜月。

不久,新娘便厌倦了周围这些仿古建筑,以及秦淮河里的人造风景和克隆的古乐器,很想现代一番。

于是,她搬来一架钢琴,在秦淮河上弹奏起来。

她原以为美妙,谁知,不是个中滋味,全然没有畅快的感觉,她的内心忽然变得郁闷而空荡。

新娘愤怒了,便很快失踪了。

当新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新娘时,新娘正在一处人迹稀少的荒郊野地,对着一条无名的河流,快乐地歌唱。

新郎读不懂新娘的心事。

从这个现代插曲里,我恍然大悟,便读懂了秦淮河的全部忧郁。

秦淮河流经这座城市,就注定了它的悲哀。

红尘俗世对它的侵蚀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它早就不堪重负。

走出这座城市,这是秦淮的梦想。

像野地无名河一样,干干净净地生存在蓝天白云下,自自由由地呼吸新鲜空气,快快乐乐地享受阳光雨露的恩惠。

与虫鸣鸟啼相依,与野花野草为伴,甚至与飞禽怪兽恩爱,是何等的惬意。

秦淮河,走不出这座城市,便弹不出欢乐的乐章。

(选自张灵均散文集《心灵符码》,20XX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鉴赏】寻找灵魂的归宿地——张灵均散文《忧郁秦淮河》赏析叶茂樟福建省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邮编362411这里是一处风景,却被历史镌刻上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一段历史,却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绝色风景。

泛舟十里秦淮,寻觅朱自清和俞平伯渐行渐远的桨声,让我们同张灵均一起回溯历史,解读秦淮河的忧郁和哀愁。

一条缓缓流淌的河,两千年来一直唱着忧郁的歌。

“作为河流,秦淮本身就没有过错”,其之所以忧郁、哀怨,乃是因为历史、人类给了秦淮河水“其它的元素”。

秦淮河是条历史的河,历史成就了秦淮河的盛名,也造就了秦淮河的忧郁。

在作者看来,历史让秦淮河成为“风华烟月、金粉荟萃之地”,本为“良”却被喻为“娼”;秦淮见证了六朝的兴衰,浸透了家国血泪,却懒得控诉或无力陈述悲伤;秦淮河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却与时代产生了隔膜,不被现代人理解。

因此,秦淮河,早已不只是一条河,而是商女胭脂红的油腻;是封建统治者的纸醉金迷;是朱自清和俞平伯渐行渐远的桨声。

如今,我们已无从追寻秦淮河面曾经上演过多少桨声灯影,文德桥上曾经渡过多少人马。

十里秦淮,那顺流而下的浑浊,是那千百年来无奈的眼泪!曾经无数次的假想,如果没有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如果没有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的慨叹,如果没有灯船画舫里的声色犬马,也许今日的秦淮河就少了一份沉重,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秦淮河在他们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但是,这个让后人思古怀幽的人文景观,注定是要与这个时代产生隔膜的,有多少人能解秦淮河的忧郁和哀愁!面对秦淮河的“如斯”历史,张灵均找到的是忧郁;他担心“秦淮河,看来洗不尽身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