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两大主体,能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
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坚持引导学生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让学生能够厚积薄发。
我们要将作文指导教学放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让阅读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训练场”,让作文指导课成为阅读教学的“阅兵台”。
要坚持读写结合,做到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积累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断,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让学生自主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训练途径。
因为语言的积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记忆。
所以要对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不折不扣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决不“心慈手软”,一抓到底,毫不含糊。
这样,背诵落实到实处,学生的语言积累便有了保证。
另外,一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如: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摘抄型读书笔记)。
②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归纳型、提纲型读书笔记)。
③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评价型读书笔记)。
④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感受型读书笔记)。
⑤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想象型读书笔记)。
需要强调的是:写读书笔记,最好要分类建册,以便日后查用。
2、读写对应。
阅读与作文的对应关系是极为明显的。
从审题解题到谋篇布局,从观察体验到遣词造句,都可以使读与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
读写对应符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从实践中学习,从阅读教学中所得到的立即可以应用于写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也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儿童模仿性强,读了一篇范文,便能尝试写出范文相类似的文章来,并且儿童有强烈的发表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便会很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別人。
例如:课内从读中学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结合写作布局谋篇和列提纲;从读中学区分主次,结合写作练安排详略;从读中学欣赏佳句优段,结合写作练遣词造句和构段形式……学习作者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由仿到创,读与写结合,片断练习与综合训练交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单元练笔是读写训练的
重点。
它不仅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抓好读写结合。
单元练笔就是最好的读写对应。
它一般与本单元的课文有一定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单元课文是写人的,单元练笔就写人,如果单元课文是写景的,单元练笔就写景。
3、仿写片断。
从课文中找出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仿写。
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
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
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
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4、内容迁移。
迁移是原有知识、技能、活动对新的知识、技能、活动的影响作用。
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老师要充分运用课文的言语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做一些迁移性练习,让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演课本剧、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只要有心观察,每天都有新鲜事,新感受。
这些见闻、感受是生动无比的、原质原味的,鼓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把真情实感写下来。
写的形式可以是日记、随笔。
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的方式表达出来。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通过学生笔练,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经验日渐丰富,感悟能力日渐增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认识教材中蕴含的关于“观察认识”和“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学习、理解、积累语言,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用于作文实践。
作文教学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拓宽写作渠道,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亲自感受现实生活,“收获”真实生动的材料,提高认识观察能力,养成细致、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依托教科书,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要通过活动创设“需要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具体做法为:
1、学习应用。
设计多种形式的说写作业。
如写学习体会、生活见闻、日记周记,写信,写倡议书等。
日记周记是学生每天耳闻目睹所思所感的记录。
篇幅可长可短,内容灵活,形式多样。
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利于对写作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有些教师采用“信函平等沟通法”,让学生通过写信达到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的练笔方法。
这种方法建立在双方平等沟通的基础上。
它和日记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学生真情流露,有利于学生建立写作素材“仓库”。
除此之外,“信函平等沟通法”还有日记无可比拟的优点,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中不足之处无人指正;而信是最常用的应用文之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如果信是写给家长的,家长读了就会指出优缺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子之情;如果信是写给老师的,老师读了就会给予指导,并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情。
这就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学生在通信过程中获得的感情满足又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服务应用。
号召学生为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写报道稿,为班级写黑板报、写班报稿;为偶发事件写评议;为家庭、邻人代写书信,为社会代写各种条据等。
特别是要为应用文训练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学会一些应用文的写法后,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竞选班干部,就让学生写竞选演讲词;丢了东西,就让学生写寻物启事;学校举行运动会或开展“月末联欢会”,就让学生到现场采访,并为“红领巾”广播站写广播稿,或为黑板报写板报稿;寒暑假期间,让学生给老师写信,汇报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应用文,自然就会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作文去反映生活,干预生活,从中感到自己在为“需要”而作言语。
如,学完了《地球清洁师》一文,有感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环境污染等事件,写篇读后感,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