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一、考点针对练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省略句的翻译,“谢”应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
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
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
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
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
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
(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
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
”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译文:(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管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关键词:“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
(3)省略句和判断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
(4)“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4)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
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
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
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
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
”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
”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就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
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1)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2)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
(2)“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
(3)“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答案:(1)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2)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