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连江二中柳殷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必修1模块;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通过对《指数》三个课时的学习后安排的。

也为下面的《对数》学习做准备。

·这节课的价值在于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基本初等函数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①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②在对不断引申的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掌握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
③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福建连江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是高一的一个差班;
2、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对《指数》只是有较好的认识;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比较浓厚,对多媒体教学比较兴趣;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个别学生思维比
较敏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情景设置的问题探究提示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学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教学,注意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增大知识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自制的PPT课件
(2)学习环境是多媒体的教室
(3)学生手中的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将一页白纸连续对折,
(1)写出对折后的页(层)数y 与对折次数x 的关系式; (2)设这页纸的面积单位为1,则对折后每页纸的面积 s 与对折次数x 的关系又是 怎样的?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x
y a =(a >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深化认知】
提问: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
(1)2
2
x y += (2)(2)x y =- (3)2x
y =-
(4)x y π= (5)2
y x = (6)2
4y x =
(7)x
y x = (8)(1)x
y a =- (a >1,且2a ≠)
【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小结: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说明:因为a >0,x 是任意一个实数时,x
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
000,0x
x a a x a ⎧>⎪
=⎨≤⎪⎩x 当时,等于若当时,无意义
若a <0,如1
(2),,8
x
y x x =-=
1
先时,对于=等等,6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a =1, 11,x
y == 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0,1)x
y a a a =>≠且的
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5
,,3,31x x x a y x y y +===+1
x
x
为常数,象y=2-3,y=2等等,不符
合(01)x
y a a a =>≠且的形式,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合作探究】
我们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函数的图象,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 下面我们
先来研究a >1的情况
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且用计算机画出函数2x
y =的图象
再研究,0<a <1的情况,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2
x
y =的图象.
从图中我们看出12()2
x
x
y y ==与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通过图象看出12()2
x
x
y y y ==与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实质是2x
y =上的x,y 点(-)
x
x y x,y y 1
与=()上点(-)关于轴对称.2
讨论:12()2
x
x y y ==与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②利用电脑软件画出115,3,(),()35x x
x x y y y y ====的函数图象.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
从图上看x y a =(a >1)与x
y a =(0<a <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
问题2:根据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问题3:指数函数x
y a =(a >0且a ≠1),当底数越大时,函数图象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x
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x
a b f x a 上,()=(a >0且a ≠1)值域是[(),()][(),()];f a f b f b f a 或 (2)若0,x f x f x x ≠≠∈则()1;()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3)对于指数函数()x f x a =(a >0且a ≠1),总有(1);f a = (4)当a >1时,若1x <2x ,则1()f x <2()f x ; 【目标检测 讲练结合】
例题:
例1:(P 66 例6)已知指数函数()x
f x a =(a >0且a ≠1)的图象过点(3,π),求
(0),(1),(3)f f f -的值.
分析:要求(0),(1),(3),,x
f f f a x π-1
3的值,只需求出得出f()=()再把0,1,3分别代入x ,即可求得(0),(1),(3)f f f -.
提问: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课堂练习:P 68 练习:第1,2,3题
补充练习:1、函数1()()2
x
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多少? 2、当[1,1],()32x
x f x ∈-=-时函数的值域是多少? 解(1),0x R y ∈> (2)(-
5
3
,1)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44
2
x y -= (2)||
2()3
x y =
分析:类为(1,0)x
y a a a =≠>的定义域是R ,所以,要使(1),(2)题的定义域,保要使其指数部分有意义就得 . 【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先请同学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思想,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到共识:要想系统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必须从它的图象着手,重点抓住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对函数的定义域
和性质的分析很重要。

1、理解指数函数(0),101x
y a a a a =>><<注意与两种情况。

2、解题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可有利于清晰地分析题目,培养数型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课后巩固作业】
作业:P 69 习题2.1 A 组第5、6题
附:指数函数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在与学生交流时对他们知识运用情况做出评价,给出建议。

上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

在批改作业中针对学习存在的问题直接给出评价意见。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举手回答问题,明确任务并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2)知识应用:应用本节课知识和方法,选择课外教辅资料同时懂得使用多媒体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思维与计算: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完整,创造性思维的课堂表现,计算准确无误、书写认真规范。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特别在数型结合画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观察学生反映。

多与学生互动。

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问题导课能自然,生动,快速有效,形象直观。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容量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学生参与面再大一点比较好,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鼓励他们学习的激情。

提问范围再广一点,用更多的激情来调动学生。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