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培训材料一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2015年11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目录一、总说明 (1)二、报表目录 (10)三、调查表式 (11)(一)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 (11)(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 (13)(三)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收支情况表 (15)(四)高等学校非同级财政补助收入情况表 (17)(五)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18)(六)高等学校支出与成本情况表 (21)(七)高等学校非同级财政补助支出情况表 (23)(八)高等学校年末债务情况表 (26)(九)中小学校(单位)基本情况表 (27)(十)中小学校(单位)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 (29)(十一)中小学校(单位)非同级财政补助收入情况表 (30)(十二)中小学校(单位)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31)(十三)中小学校(单位)非同级财政补助支出情况表 (35)(十四)中小学校(单位)年末债务情况表 (38)(十五)县(市、区、旗)基本情况表 (39)(十六)地(市、州、盟)基本情况表 (40)(十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情况表 (41)(十八)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其他属于教育性支出情况表 (42)(十九)教育部门财政投入情况季报表 (43)四、主要指标解释 (44)(一)教财基1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 (44)教财基1-1表:《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 (44)教财基1-2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 (46)教财基1-2F1 表:《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收支情况表》 (48)教财基1-2F2表:《高等学校非同级补助收入情况表》 (49)教财基1-3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49)教财基1-3F1表:《高等学校教育支出与成本情况表》 (55)教财基1-4表:《高等学校年末债务情况表》 (58)(二)教财基2表:《中小学校(单位)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基层表》 (59)教财基2-1表:《中小学校(单位)基本情况表》 (60)教财基2-2表:《中小学校(单位)教育经费收入情况表》 (61)教财基2-3表:《中小学校(单位)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 (63)教财基2-3F表:《中小学校(单位)非同级财补助支出情况表》 (70)教财基2-4表:《中小学校(单位)年末债务情况表》 (70)(三)教财基3表:《县(市、区、旗)基本情况表》 (71)(四)教财基4表:《地(市、州、盟)基本情况表》 (72)(五)教财基5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情况表》 (72)(六)基补1表:《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其他属于教育性支出情况表》 (73)(七)季报表:《教育部门财政投入情况季报表》 (74)五、附录 (76)代码匹配表 (76)一、总说明(一)调查目的为全面掌握全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进度,监测和评价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为国家和地方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财政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此项统计调查。
(二)统计范围1.教育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单位(部门);独立师资并按学校体制管理的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各级党委举办的党校,各级政府举办的社会主义学院、行政学院(不含行业、部门办的党校和行政学院);财政部举办的国家会计学院。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学、成人小学等。
3.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经政府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等。
4.科研机构用于国家计划内研究生培养的财政资金。
5.列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6类07款03项“科学技术普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财政支出。
6.列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类08款03项“进修及培训-培训支出”的财政支出。
7.上述项目以外的列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类“教育支出”科目的财政支出(以下简称“列支205类‘教育支出’科目的其他财政支出”)。
(三)调查内容本报表由年报表和季报表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或单位的基本情况,教育经费收入、支出及负债情况,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收支情况和高等学校成本情况;县(市、区、旗)基本情况,地(市、州、盟)基本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情况;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其他属于教育性支出情况;公共财政教育预算执行情况等。
(四)调查方法全面调查。
(五)报告期及报送时间年报:1.报告期为1月1日至12月31日。
2.报送时间为次年3月31日前。
季报:另行通知。
(六)组织实施1.年报、季报制度由教育部统一布置。
2.年报报表的收集、审核、汇总由县(市、区、旗)、地(市、州、盟)、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统一报教育部。
3.季报以县(市、区、旗)级为单位统计,通过网络直报的方式,报送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报告期内收到的本级财政部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情况。
县(市、区、旗)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地(市、州、盟)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州、盟)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教育部。
4.教育部负责全国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
(七)编码说明1.地区代码说明(1)地区代码由1~9位代码构成,采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用区划代码》12位中的前9位,其各代码表示为:第1~2位,为省级;第3~4位,为地级;第5~6位,为县级;第7~9位,为乡级。
其中,001~099表示街道,100~199表示镇,200~399表示乡,400~599表示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开发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乡级单位。
(2)省、地(市、州、盟)、县(市、区、旗)本级代码均在其各表示代码末位后加“0”补齐九位。
(3)对于没有国家统一地区代码的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工矿区等财政独立的县级及以上地区,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统一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通过后按下列规则编制:①对于县级地区:第1~4位为其隶属的地级地区代码,第5位为大写的英文字母,第6位为自编顺序码(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英文字母);②对于地级地区:第1~2位为其隶属的省级地区代码,第3位为大写的英文字母,第4位为自编顺序码(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英文字母)。
划拨到这些地区的乡,其乡代码由软件自动生成,第1~6位为其隶属的县级地区代码,第7位为“H”,第8~9位为自编顺序码(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英文字母)。
2.学校(单位)地址代码说明同地区代码。
3.学校(单位)城乡分类代码说明学校(单位)城乡分类代码由1~3位代码构成,采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第1位为“1”,表示城镇;第1位为“2”,表示乡村。
具体编码为:111表示:主城区112表示:城乡结合区121表示:镇中心区122表示:镇乡结合区123表示:特殊区域210表示:乡中心区220表示:村庄(1)主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市的下列地域:①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②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2)城乡结合区是指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3)镇中心区是指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所辖城区以外的镇的下列区域:①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②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完全连接的其他村级地域。
(4)镇乡结合区镇乡结合区是指与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5)特殊区域是指地处城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以外,不隶属乡级行政区域,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和其他特殊区域等。
其中:①开发区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区域。
②农(林)场是指农场、林场的场部所在地的区域,以及经济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二、三产业规模的农(林)场职工聚集地。
农(林)场部以上管理机构随驻地的行政区域划分城区或镇区。
③其他特殊区域是指常住人口达到3000人,同时,从事非农产业人员达到70%的独立区域。
(6)乡中心区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
(7)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区域,以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
特别说明:对于教育事业统计学校代码库中已有的学校(单位),其城乡分类代码已绑定,用户不得自行更改;对于教育事业统计学校代码库中没有的学校(单位),其城乡分类代码需用户按照《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规则自行编写。
4.县级属性代码说明行政区划属性:根据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填报。
具体标识代码如下:“1”表示市辖区“2”表示县级市“3”表示非少数民族县“4”表示少数民族自治县(凡少数民族自治州下属各县均属少数民族自治县)“5”表示非少数民族自治旗“6”表示少数民族自治旗(同少数民族自治县)“7”表示特区“8”表示农场(林场、牧场)经济属性: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或省级扶贫办公布的名单填报。
“1”表示非贫困县(市、区、旗)“2”表示省级贫困县(市、区、旗)“3”表示国家级贫困县(市、区、旗)边境属性:根据国家民委公布的中国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名单填报。
“1”表示非陆地边境县(市、区、旗)“2”表示陆地边境县(市、区、旗)少小民族属性:根据国家民委公布的少小民族县(旗)、市(市辖区)名单填报。
“1”表示非少小民族县(市、区、旗)“2”表示少小民族县(市、区、旗)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属性: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名单填报。
“1”表示非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区、旗)“2”表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区、旗)革命老区县属性:根据发改委社科司提供的名单填报。
“1”表示非革命老区县(市、区、旗)“2”表示革命老区县(市、区、旗)苏区县属性: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件《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中名单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