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4 、确定检索范围
❖ 语种分布 是否汉语?两三个月完成的小型课题可 只找国内材料,必要时才找国外的。
❖ 地理分布 限于大陆出版物?还是包括港台出版 物?这要视课题需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费条件而定。 时间分布 从1988年到现在?这一点要与检索方 法结合起来考虑。留意出版日期,以保证材料不致 过时。
❖ 文献类型 书籍、期刊还是论文?这与课题需要 和检索工具有关。
❖ 文摘及复印资料属情报性期刊(关于文摘下节有详述),在教育研究中 影响较大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 选,每天有200人从全国出版的三千多种报刊中分专题查找资料,再由 70 多位专家教授终选,选中的高水平论文复印成册,并附有一定时期内 主要论文的篇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 况。
育研究中影响很大。 ❖ 教科书主要指提供给高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学使用的专业书籍,阐述教育科
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 ❖ 资料性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版)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收词目800 多条 ❖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分十二卷,收
❖ 事业性期刊按领域和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中国电化教 育》、《现代中小学教育》等等,后者如《人民教育》、《北京教育》、 《上海教育》(分中、小学两版)等等,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教育的 发展情况和改革业绩。
❖ 普及性期刊则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父母必读》等, 实践性强。
(三) 教育档案类
❖ 摘要
一般包含以下内容:宗旨与假说、研究方法、结果或结论。研究者或许用 不着这所有信息,但是此时无法确知研究中会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记录以上三 部分是明智之举。摘要的长度视研究文献的复杂性、与研究课题的相关程度而定, 尽可能浓缩主要的相关信息,又要注意包括所需的所有细节。
❖ 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将文中论点或基本内容记下来。大多数刊物上的论文, 在正文之前都有一份作者所撰百字的内容摘要,研究者可以将它收编为所阅文献 的提纲。
❖ 举例:关于学校 领导者的研究
2 、列出有关的概念和同义词
❖ 如果只按课题中所确定的关键概念查找, 还不能获得全部有关资料,还要从其含义出 发考虑同义语。把所能想到的同义概念及其 关系都列出来。
3、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
❖ 根据概念关系所确定的检索主题,研究者对 于要查找的文献资料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大致 的轮廓,并考虑可能的标题。
二、查阅文献的主要步骤
❖ 一般可以分为两步: 首先,明确检索方向和要求 其次,确定检索类型和方法
(一)检索类型
❖ 用手工方式来查找文献资料,简称“手检”, 属传统检索手段,主要使用卡片式目录和书 本式检索工具。手检费用低,甚至可以不花 钱,但是速度慢。依据前面确定的检索主题 和范围,研究者需要了解各种检索工具的性 质、内容和特点,以便选择课题适宜的检索 工具。常用的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 文摘等等。
一、 集中和总结信息
❖ 在阅读检索出的文献资料时,研究者就需 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通过浏览,最初 的决定应该是判断某项资料的内容与其研究 课题的相关程度,如果无关,可以将它剔除; 如果有关,就要细读,将资料按内容或重要 程度排序或分类,然后对所包含的信息进行 总结,并将该信息以适宜的形式保存,以便 研究者一旦需要即可取出。
(二)教育文献的类型
❖ 依据文献不同的载体和记录技术,可分为:手工型、 印刷型、机读型(电子型)及视听型
❖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 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 文献和三次文献
❖ 1 、一次文献 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档 案材料等。
❖ 一次文献具有创造性,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但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 教育档案是人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 资料,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规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 议文集、学位论文、资料汇编、名录、表谱、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信息密 集型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内容完备,项目齐全,记载详实, 查找方便。年鉴按年编辑出版累积起来就是一部编年史。在《中国百科 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能查到各年的教育资料; 《中国教 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条目形式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各个年度 各类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法规、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是教育研究的 重要工具书。此外国家教委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 社)、《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综合 统计年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门收集每年的教育统计资料;上海市 教委编的《上海教育年鉴》(上海教育出版社)收载上海地区历年的各 种教育资料。
❖
❖ 学术会议文集能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与 成果,代表国内外教育研究的发展水平。这是研究 者的重要资料源,应该注意搜集。
❖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 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 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 专深。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 位保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北京图书馆、中国 科技情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 别的学位论文,研究者可去查询。
❖ 2 、二次文献 又称第二手资料,包括:目录、 题录、文摘、索引、手册、名录等等。
❖ 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检索工 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 3 、三次文献 包括各种述评、综述或进展性出 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
❖ 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可 使研究者直接了解某课题领域的概况。
❖ 对文献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研究者更好 地利用文献资料。由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 经过加工与压缩,文献资料由博而约、由分 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
❖ 依据文献编辑出版的形式,可分为书籍、期 刊、报纸、特种文献
(一)书籍
❖ 包括名著要辑、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读物。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教育名著等。 ❖ 如瞿葆奎主编的26卷本《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在教
词目三万条,全书出齐后又出了合编本。 ❖ 科普读物
(二)报刊
❖ 它分为报纸和期刊两类。 ❖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出版周
期短,信息时效快,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如 《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师报》、《德育 报》等等,此外《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 等综合性大报都专辟教育科学版或教育版。 ❖ 教育期刊可以分为四种: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 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 学术性期刊如《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 究与实验》 等等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各高校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可以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动 态与成果。
❖ 札记
二 、使用间接资料
❖ 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搜集并记录很多资料, 随后必须进行整理和分类,使之条理化。在 广泛研究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在最后 的论文中还要对选题范围内已有著述写出述 评。
❖
(一)引用间接资料的基本要求
❖ 1 引用间接的资料要经过一定的考证,确保其准确无误 ❖ 2 引用的间接资料不论是数量还是位置都应该恰到好处 ❖ 3 引用的简介资料必须忠实原意 ❖ 4 引用的间接资料要表明范围其出处
(二)引用间接资料标注的方式
1 脚注 2 尾注
三、文献综述
❖ 查阅文献完成较好,资料记录已做分类,就为文 献综述和研究报告的写作做好了准备。仔细阅读所 做的记录,考虑它们对研究课题有何裨益,研究者 应该趁热打铁写出综述。
❖ 文献查阅需要周密的计划并充分注意细节的 系统阅读和整理过程。
第一节 文献检索与教育科学研究
❖ 一、文献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 1 、全面正确掌握所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背景, 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 2 、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 研究方法。
❖ 3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1、首先要确定研究概念,必要时还要明确其外文译法
❖ 课题中的研究概念有助于确定检索主题,研究者需明确其含 义,必要时确定外文译法。但是当研究者对研究概念个别地 加以考虑时,所找出的文献将数以千计;如果同时考虑主要 概念和次要概念,则可以缩小和集中文献查阅的重点,甚至 更为精确的文献也可以确定下来。
(一)文献的登记
❖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著作和期刊的格 式为:
❖ 1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2 、期刊文章 ❖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 例如: [1] 陈桂生 元教育学的探索[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 [2] 黄向阳 教育研究的元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3,(2):27~38。
(二)文献的记录
❖ 作记号 ❖ 写批语 ❖ 摘录
摘录是将需要直接引用的重要内容按原文抄写下来。引用某位作者的深刻见解, 常常可以帮助研究者阐明其观点,或从另一方面补充说明其观点。在阅读中及时 摘录引文同书目登记一样重要,记下有可能被引用的句子或段落,记下资料的出 处,检查是否有字词遗漏。另外,要避免写作时误把别人的语言当作自己的来用, 并注意摘录在自己的论文中所占比例不能太大。
(四)专家访谈
❖ 研究者向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有关专家、学 者请教,交流讨论学术问题,这种通过交往 接触搜集资料的非正式渠道也是十分重要的。 专家访谈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从观 点到方法上对于研究者的课题具有极高的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