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诗学问题不能简单地看做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这只是它的出发点 和归宿,而事实上要考察诗学问题,必须有更广阔恢弘的视野。 跨出文学的领域,在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角度加以考察, 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它内在的面目。要研究文学理论必须同时结合 其他理论,比如哲学、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等科学。
第二是整体的比较。
是指比较体系、形态、精神模式、观念不同等诗学体系的外貌之 比较。第一个不同诗学的体系的外在风貌特征是什么;第二个不 同诗学体系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他们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第三 各种诗学理论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是怎样的。
思想体系的比较,是最高层的比较。这也是诗学比较的归宿。西 方诗学的整体性是什么,东方诗学的整体性是什么,让它们进行 对话。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中国人是用艺术的精神看 科学,而西方人是用科学的精神看艺术;西方人的科学主义精神 比较强,而中国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强,构成了诗学体系中更 高层的差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时期(1840-1919) 1、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王国维 2、现代性诗学的中国视野——裘廷梁、蔡元培 3、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二)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1919-1987) 1、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2、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3、朱光潜的《诗论》 4、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 5、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创立(1987-2000) 1、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2、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3、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4、乐黛云及其《世界诗学大辞典》 5、饶芃子的《比较诗学》 6、狄兆俊、张法等人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台港中西比较诗学:黄维梁及其“中西互释” (五)海外汉学界的中西比较诗学 1、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2、施友忠等人的《文心雕龙》研究及西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3、叶维廉及其比较诗学 4、张隆溪、赵毅衡的中西诗学研究
曹顺庆:“中国与西方文,虽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民族特 色,在不少概念上截然相反,但也有着不少相通之处。这 种相异又相同的状况,恰恰说明了中西文论沟通的可能性 和不可互相取代的独特价值:相同之处愈多,亲和力愈强; 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的价值愈重大。”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 中国:道、物等 • 西方:模仿、理念等
•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 中国:兴观群怨等 •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 陆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 也。” • 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荃。”
• 黑格尔:语言表达心蕴既过又不及。 • 尼采:语言乃为凡庸事物而设,故“开口便俗”。 • 斯宾诺莎:文字乃迷误之源。 • 伽达默尔将语言既作为与人沟通的“桥”又作为交往障碍 的“墙”。 • 解构主义对文字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