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比较诗学PPT课件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二)诗学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比较研究
• 包括
• 1、中西的两部著作比较研究,
• 2、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 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
• 3、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 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 点和实质。
• 成果:
• 《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布瓦洛 的《诗的艺术》
• 《二十四诗品》与《诗艺》,
钱钟书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 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 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 务之一。
文学与世界:中国有道、物,西方有模仿、 理念等;
文学与作者:中国有神思、妙悟、感兴, 西方有灵感、迷狂、直觉等;
作品的内在关系:中国有文、意、真幻、 气韵,西方有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文学与读者:中国有兴观群怨,西方有净 化、宣泄,等等。
• 西方诗学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其他 的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中国——诗性话语 丰富性、朦胧性、不确定性
西方——理性话语 实证性、归纳性、系统性
例:西方——理性话语
• 西方文论主要使用的是分析、推理、辩驳的逻 辑方法,又往往追求总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概 括;
• 中国诗论整体、体悟、诗性的描述话语截然不 同,而在话语外在形式上,中国古代诗论大多 采用随笔、偶感、漫谈、点评等形式,如大量 的诗话、词话、序跋、小说评点等。
•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
• 吉布斯《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 论》
例一: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第一,通过与西方类似观点进行共时性的 比较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以《文心雕龙》为中介,让刘勰、 康德、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 斯基等西方的诗学大家进行对话。
第三,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使《文心雕龙》 与黑格尔的美学能够互相阐释。
例二:艾布拉姆斯与刘若愚的理论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
• 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 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
• 开辟了比较诗学的重要领地。
• 当文学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学“种类” 和“类型”的实践基础上加以界定时, 一种独特的诗学便可以出现。
研究内容: 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 也可以研究范畴群; 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 以进行比较研究。
常见的有:道与逻各斯、意境与典型、 和谐与文采、物感与模仿、神思与想象、 风骨与崇高、滋味与美感、迷狂与妙悟 等。
例一:道与逻各斯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都是“永恒”的。 1、有与无
2、都有“说话”、 2、可言与不可言 “言谈”、“道说” 3、分析与体悟 之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 有关。
例二:风骨与崇高
•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
• 朗吉努斯:“崇高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 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疾电一样, 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威 力”,其本质是力量。
• 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劲、健、力: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 力也。”
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比较研究)
二、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 法国学派阶段: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求不同文 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中综合研究 的方法。
• 美国学派阶段: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 多种文学现象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
• 跨文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 者研究的重点。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 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头, 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 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 导向比较诗学。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
三、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 (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 (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例:中国——诗性话语
•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 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 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 收。”
“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 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 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 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 读。”